首页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对照材料 工作汇报 策划方案 专题范文
  • 自查报告
  • 谈话记录
  • 党建材料
  • 扫黑除恶
  • 党史学习
  • 学习强国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教案设计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治国理政
  • 振兴乡镇
  • 公文范文
  • 国民党三大书法家6篇

    时间:2022-12-01 21:00:05 来源:长清文库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国民党三大书法家6篇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简介  谭延闿,字组庵。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生于浙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三大书法家6篇,供大家参考。

    国民党三大书法家6篇

    篇一: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简介

      谭延闿,字组庵。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其父谭钟麟。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碑录索引》卷下,谭钟麟考中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七,谭钟麟,字云觐,号云卿,湖南茶陵人。散馆授编修。官至两广总督,谥文勤。谭延闿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谭延闿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时,继续跟从各地名师学习时文等。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4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1

      延闿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临池,颇有笔力,翁同龢见而爱之,尝语谭父曰:“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后果如其言。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府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旋授编修,返湖南办学。慈禧太后晚年,曾亲自主持改革,即所谓“丁未新政”,延闿积极呼应,属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0月底立宪派杀害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后,被咨议局推举为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遂被袁世凯撤去都督之职。去职后,先后避居青岛、上海。1915年,袁称帝,延闿参与护国运动。1916年8月后复职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在护国战争中,为排斥外省军阀控制湖南,他提出了“湘事还之湘人”口号。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11月被赵恒惕驱逐而赴上海。1922年投奔孙中山,再次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任全湘讨贼军总司令。1923年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兼军委会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9月署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

      2

      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7年3月后任国民党中常委、中政会主席团成员、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委员、常委、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委员。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民国书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是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素有“南谭北于”之誉。这四人均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且也都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嫁给了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副总统陈诚。谭延闿书法成就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虽是前清进士,但其书法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谭的书风几经变化,弱冠时学赵松雪、刘石庵,继而师法鲁公行

      3

      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龢),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谭在上海养病,其间就临了203通。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于纸。其结构严正精卓,如贤者正襟端拱于庙堂,深得其神髓,令人钦佩。他写颜字主张“上不让下”,“左不让右”。谭氏学鲁公书之外,则泛滥百家,兼涉篆隶,40岁后居广州,于古法帖无所不临。极纵肆之奇,生平书学至此乃大变。谭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临古帖诸如黄山谷、苏东坡、米襄阳、赵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诸家。谭临帖神速,笔画之工,人弗如也。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体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刘墉)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法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谭延闿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

      4

      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谭延闿在年少时,书法即受翁同龢的赏识,翁在给谭的父亲的信中道:“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于右任先生每论时人书法时必曰:“谭组庵是有真本领的。”马宗霍评其书云:“组庵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他的行书是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谓百学不能至也。谭延闿父亲谭钟麟谭钟麟是晚清时期官员,政绩卓著,同时也是反外族侵略的著名义士,但他同时也是反对变法、因循守旧的顽固派之一。谭钟麟,字云觐,号文卿。后历任会试同考官、湖北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府遗缺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职。同治十年(1871年)授陕西布政使,次年曾护理陕西巡抚。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是他的庶出三子。谭年轻时曾游历陕西,对陕西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来陕任职前不久,陕西曾发生回民起义(同治回乱),回汉矛盾尖锐,许多回民难以为生。他到任后,解除了不许回民出城的禁令,并指示各府县秉公处理回汉诉讼,赢得陕西回民赞誉。他重视教育,对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当时却几近关闭的关中书院,下

      5

      大力气进行整顿,参照朱子白鹿洞书院的规章和课程设置,修订了关中书院的课程,并提出重躬行、讲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五项办学要求,使关中书院重新振兴。他还注重实业,督导兴修水利,疏通白公渠;发放蚕种纸,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使陕西丝织业大兴。光绪元年三月十五日(1875年4月20日)实授陕西巡抚,赏一品顶戴并赏顶戴花翎。三年(1877年)陕西大旱。谭奏请缓征蒲城、绥德等49厅州县本年未征和旧欠钱粮;急调各州县社仓库粮赈济灾民;本省赈粮不敷,他通过朝廷向闽、粤海关借银,解决向外省购粮、运粮所需经费。赈灾中,他严禁囤积居奇,严惩肥私官吏,使灾年平稳渡过。五年(1879)秋调任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实漕平,更定厘税,治浚河道,鼓励商运,修筑炮台,重建文澜阁并珍藏乾隆帝赐予的“四库全书”,名震一方。两年后,调任陕甘总督。为准备新疆建立行省,他于八年(1882)曾奏请在新疆南路设置丞倅牧令道员;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后,他为改变每年向新疆调运粮饷征用大批民车的做法,专设官车局,减轻了百姓负担。为解决盐贩哄抬盐价问题,他制订就场征课法,使食盐价格下降。还在兰州创建求古书院,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创建河西精舍,选拔文人学者著书讲学。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他上奏朝廷,请求率军迎敌,未允。十四年(1888年)黄河决口,主动筹集60万两白银援助河南修堤、赈灾。任陕甘总督六年半,陕甘文化和经济均有发展,库储银百余万两,各州县积谷数百万石,比他就任时增长十倍以上。十四年

      6

      (1888)以目疾开缺回籍养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书衔补吏部左侍郎,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二十年(1894年)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春调任两广总督,曾力排众议,禁赌查盗,维护治安,但终不能畅行其志。二十五年(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谥文勤。

      7

    篇二: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详解南京总统府——上

      前序:总统府坐落于南京今天的长江路292号,迄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

      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

      宫”。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

      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

      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

      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张人骏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

      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

      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1913年“二次革命”中,

      又成为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何海鸣先后任司令。1913年至

      1927年,这里先后成为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

      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

      合办事处等机构。军政主官有程德全、张勋、李纯、齐燮元、卢永祥、

      冯国璋、孙传芳、杨宇霆、张宗昌等人。

      1927年4月南京国

      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于9月移驻这里办公。1928年10月,国民政

      府实行“五院制”,辟国民政府东院(东花园)为行政院办公处,国

      府西院(西花园)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主计处。至1937年11月,

      谭延闿、蒋介石、林森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宋子文、蒋介

      石、陈铭枢(代理)、孙科、汪精卫先后任行政院长;李济深、何应

      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先后任总参谋长;陈其采为主计长。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先后成为日军第16师团部和伪

      维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伪政府的立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国府东

      院成为伪交通部、铁道部等机构;国府西院成为伪军事参议院。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东

      花园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花园则

      成为国民政府主计处、军令部,总统府军务局、首都卫戍总司令部。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

      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4日,共军占领总统府。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南

      京解放后的近50年中,总统府一直作为机关的办公场所。自20世

      纪8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陆续搬迁,并于1998年在总统府旧址之上,

      开始筹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过精心的规划和五年的建设,

      至2003年已初具规模。目前,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共

      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

      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以及参谋

      本部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一系列展馆和史料

      陈列,则分布在这三个区域中。总统府。多年来藏于深闺,世人难

      窥其真实面目。这座在电视、电影中反复出现过的建筑,令人有无限

      的遐思。总统府,历经沧桑600年。特别是晚清至民国以来的100多

      年,风云际会,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它更成为中国政治的轴心,重大

      事件的策源地。有关总统府的人、事、建筑,传说、传闻、轶事,数

      不胜数……进了总统府大门,宛若进入了百年中国的时光隧道。现在我们将走进这座大门,将谜一一揭开。一、“总统府”这三个字的作者

      一、“总统府”这三个字的作者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成功后,立即向南京作钳形穿插,以形成对国民党统治中枢南京的威胁。23日晚,解放军“三野”在南京江面渡江成功。24日凌晨,率先进入南京挹江门的35军104师312团官兵。很快就与起义警察接上了头,并由他们带路,直向总统府奔去。夜幕下的总统府,三扇大铁门紧闭。大门的原址,当年为太平天国时期建造的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天朝门”或“皇天门”。门上雕刻有双凤,遍贴泥金,显得雍荣华贵南京人又称其为“凤门”。该门为重檐庑殿样式,砖木结构。上层为敌楼,进出只有一座圆形拱门。门外是五龙桥。当年,天朝门门楼上向下悬有黄绸数十丈,上用朱笔书有五尺大字:“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雪云中”,是太平天国的隐语,即过刃而亡。大门前,列有巨型锣鼓数十对,天王洪秀全早晚就餐,大门前即同声击鼓敲锣,同时鸣放礼炮。1864年6月清兵破城后即将此门拆毁,另建两江总督署的大门(头门)。新建大门的式样与太平天国前的两江总督署基本相同,为木结构。另在东西两侧建有两座术门。辕门横匾仍为当年乾隆皇帝赐题,东辕门为“三省均衡”,西辕门为“两江保障”,意为替清廷镇守东南数省的中枢所在。此大门和辕门一直到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仍在沿用。孙中山即从大门进人两江总督署。以后的

      十多年中,历任政权对此门都没有作大的改动。直至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这里是国民政府府邸,外事活动日渐增多,蒋介石认为此门实在有碍观瞻,遂决定改建大门,但因国内战事频繁,直到1929年才动工兴建。清代的大门和辕门被全部拆除后,新建了一座西式大门。该大门系二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严谨,朝南立面的外部采用标准的八根古罗马爱奥尼亚柱式构图,柱头上雕有精致的卷涡纹样,整个裸露部分均作天然石料状处理。门楼为阶状女儿墙,正中竖有一根旗杆。外侧立面开有三座拱形门,上部拱形部分为空花铸铁窗,拱的中心嵌有拱心石。立面上端有巴洛克装饰的线脚。内侧则为三座方形门。整座大门厚实坚固,宏伟气派,是典型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这座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的设计者叫姚彬。这个总统府大门楼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圆内方。从外面向里看,它是圆的;从里向外看,它的方的。所谓外圆内方呢,就是说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圆呢,就是表示要,要有亲和力,要随和;方呢,就是要求方方正正,要严谨,要严肃。这也反映当时这个政府有这个理念,要求政府能做到这一点。总统府大门楼上贴金的三个大字“总统府”也觉得暗淡无光。那么各位知道“总统府”三个大字是由何人所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总统府原先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政府大门门楼上,一直挂有“国民政府”四个字。细心人不难发现,“国民政府”四字的字体,几个时代是不同的。在大门建成后的1929年12月,是颜体,“民”字一侧,还加了一点。四周镶有边框,远看像一块匾。按通常的说法,这四个字是前国民政府

      主席谭延闿所书。谭延闿是国民党内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三人是吴稚晖、居正、于右任),由他来写,不管从资历官职,还是从书法造诣上来说,都是合适的。这四个字一直挂到1937年。1938年3月南京沦陷后,日军扶植的一个伪政权“维新政府”在这里成立。于是,大门门楼上,原来的“国民政府”’四个字被铲去,挂上了汉奸文人书法家江亢虎书写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八个字,四周也镶有边框,字和框上都镀了金。江亢虎何须人也?这在后面我们讲煦园的枫桥夜泊碑时再来详细说一说。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国民政府”四字起了变化。这一次挂上去的“国民政府”四字,已不是1937年前的那四个字了,边框也没有了。有人说,这仍是谭延闿写的。但稍稍加以注意,就发现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字。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国民政府成立后,在1929年新建国民政府大门时,要悬挂“国民政府”的招牌,“国民政府”四个字,自然要请书法大家来写。文官处立即就想到了原国民政府主席、时任行政院长的谭延闿。谭延闿写成之后,觉得很不满意,就对文官处的人说:“我的字比不上我家五爷,他才得到翁同翁龢的真传,现他在上海卖字,你们到上海去找他写吧。”这位五爷,就是其胞弟谭泽闿。国府文官处人员立即赶到上海,请潭泽闿写就了“国民政府”四个大字,付给润笔费4000大洋,正是“一字千金”。这四个字用金属制作,镌于一块有水泥边框的“匾”上,字和匾的表面都贴了金,远远看去,闪闪发光。这块匾一直挂到抗战时南京沦陷,才被日伪政权换了下来。1945年“还都”后,匾不知去向,就用紫铜另制四字挂在门楼上,

      这四个字,就是当年谭延闿先写的那四个字。1948年5月国民党搞了伪国大选举,蒋介石当选为总统。总统府自然要换招牌了,蒋介石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我感觉很好,就打算自己亲自写。后来想想不行,怎么自己当总统自己写“总统府”的招牌呢?这不符中国的传统。于是就又想到了已故主席谭延闿。随即就吩咐人集了谭延闿写的“总统府”三个字,“总”字,就是集的中山陵碑亭中的字。再用木头锯出贴上金箔后,匆匆挂上了大门的门楼。还有一种说法:1948年5月,蒋介石当选总统后,国民政府四字要更换成“总统府”三字。由于要赶在总统就职大典前挂上大门门楼,所以,就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当时的内政部部长是周钟岳。就由周钟岳写了“总统府”三字,用木头锯出,表面再贴上金箔,草草地钉在了大门门楼上。看看“总统府”这三个字的作者就集中到了谭延闿、周钟岳这二位身上了。而实际情况呢?却并非如此。“总统府”真正的书写者乃是一个名字叫“陈义经”的人。陈义经何许人也?当时只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的一个小职员。陈义经,字孝前,号愚庵,生于1914年9月16日,湖北省武汉市人。他8岁就开始练习书法,1948年的时候已经是34岁,在书法界小有名气了。蒋介石当选总统后,“国民政府”四字要更换成“总统府”三字,就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当时的内政部部长周钟岳认为前“国民政府”四字是已故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所书,最好还是保持原样,于是就请谭延闿之子设法在其父以往的书法作品中,分别找出“总”、“统”、“府”三个楷书体字以备用,但始终没有找全。由于时间紧迫,周钟岳先生

      就提议说:“小陈的字写得不错,就让小陈来写吧。”陈义经接令后书

      写了多次,选了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交了上去。周钟岳做了小

      小改动。繁体字“总统”的偏旁都是“糹”,写起来难以做到左右协

      调。周钟岳虽然觉得字写得不错,但仍感到没能尽其意,便提笔把“统”

      字偏旁“糹”下三点稍微加长了一些,使其成为一个“糸”旁,避免

      了两个“糹”旁的雷同。当时,旁边的人都夸这三个字写得好,但有

      一个字是经周钟岳修改的,所以陈义经就回应说:“哪里!哪里!是

      周部长改得好,是周部长写的。”自此,“总统府”为周钟岳所写的说

      法

      便

      传

      扬

      开

      来

      。

      陈义经1985年11月,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1990年12月,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2007年3

      月16日在湖北武汉辞世。享年94岁。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

      见到陈义经为一些宾馆饭店商店所书写的招牌。周钟岳(1876年—

      1955年),字惺甫,号惺奄。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是云南近代史

      上杰出的学者、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中深得蔡锷倚重,历任蔡锷云南都督

      府秘书长、云南省教育局局长等职。护国运动时期曾任云南省代理省

      长一职。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重庆任国民党中央政府内政部部长、

      考试院院长等重要职位。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在书法上造诣颇

      深,自成一格,云南著名旅游区石林中心处石峰上的红色“石林”二

      字亦是他的手笔。周钟岳的老家云南剑川可能大家不熟悉,但,大

      家都知道有一部电影叫《五朵金花》吧?《五朵金花》所描述的就是

      云南剑川发生的事情。并且被作为香烟的牌子了,抽烟的朋友应该知道的。----------------------总统府的三扇大铁门紧闭,那么解放军是如何进入总统府的呢?解放军抵达总统府后,发现总统府大门是紧闭着的,但只是用插销插着,并没有上锁。当部队到大门口时,里面立即就有了反映。很快,就出来了两三个人,很配合地将大门打开。六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这里原来的六扇镂空大铁门,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投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炉火中。如何对待包括“建筑”在内的文化遗产,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前院空空荡荡,早已是人走房空。整个总统府,从前到后,到处飘洒着纸张文件,还不时冒着缕缕青烟。只有几个房间还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几十名战士登上了总统府的门楼,举起了手中的武器,青天白日旗飘落下来,一面红旗冉冉升起。大队人马立即涌入,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各就各位等候天明。占领总统府是4月24日凌晨,但是,解放军进入南京城的时间是4月23日深夜。所以,就将1949年4月23曰,定为南京解放的纪念日。二、煦园的枫桥夜泊碑与江亢虎

      二、煦园的枫桥夜泊碑与江亢虎总统府内西花园东南角有一碑亭,亭内是著名的枫桥夜泊碑。此碑乃著名文化大汉奸江亢虎在日据南京时期仿姑苏枫桥寒山寺诗碑刻制的同名汉白玉石诗碑,“总统府”诗碑原来置于西花园桐音馆东南假山旁边,1981年在一次较大规模整修中而迁至长廊。显然它是被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文物而保存的。《枫桥夜泊》碑碑文由晚清俞樾书写。但此碑虽然与苏州

      寒山寺的同名石碑,但都不是原物了。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江浙,原碑散失。现在总统府的这块碑就是民国期间的大汉奸江亢虎出面刻制的。底座上刻有七排文字:大日本帝国陆军省海军省后援大阪朝日新闻社主催大东亚博览会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出品苏州寒山寺诗碑于大阪朝日新闻社,指导ニテ模作ス昭和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日本石材工作株式会社谨制由此可以断定,“总统府”诗碑为寒山寺的复制品。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所在地成了日军十六师团部,后来,又成了日军扶植的伪维新政府所在地。1940年3月30日伪维新政府解散,并入了汪伪中央政权,西花园成为考试院和“首都宪兵司令部”所在地。江亢虎早年曾留学日本,深知许多日本人钦慕我国汉唐文化。旧时日本多种中小学教科书里都选有《枫桥夜泊》等唐诗,煦园内的这块石碑是1940年,江亢虎见日本军政官员和一般军人、日侨都对苏州寒山寺内的“枫桥夜泊”诗碑大感兴趣,礼敬有加,便提议在总统府西南东南角一亭内建起一座汉白玉“枫桥夜泊”诗碑,并找工匠仿寒山寺诗碑俞越题的字体刻制了诗文(此碑至今仍存),结果吸引来许多日本侨民、军人、官员到西花园观碑、留影。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江亢虎江亢虎,名绍铨,号洪水、亢庐,别号康瓠,1883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西弋阳陶湾江家坟的一个官宦之家。与他进士出身、但却默默无闻的祖父、父亲不一样,江亢虎三十岁出头就蜚声中国政坛和文化思想界,是个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他创建了中国社会党,出访过欧美、日本等十余国,也曾在美国、加拿大当过教授。他标榜自己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鼻祖”,但却是中国“社会主

      义研究”的第一人,是毛泽东提及过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者。他曾蒙孙中山先生赏识,却又卖身投靠日本侵略者,以文化大汉奸的身份终其一生。从学者、教授、名流到汉奸。1901年,18岁的江亢虎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举荐赴日考察政治半年。在日本,江亢虎认真学习了社会学、政治学和欧美近代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与赏识他的孙中山先生有了交往。由于生活不检点,致使一个日本女佣身怀有孕,江亢虎不得不提前结束在日本考察,申请回国。在天津,江亢虎受到了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召见。之后不久,江亢虎被袁破格提拔为北洋编译局总纂和《北洋官报》总纂,官居五品。1902年10月再去日本求学。江亢虎一踏上日本领土,日本社会各界和官方人士都以为他是袁世凯派到日本做留学生情报工作并分化反清革命团体的情报人员,对他格外照顾,还派警方对他格外保护。江亢虎对此也不避嫌,一律照单全收,食宿上等宾馆,出入车接车送,但由于革命家秋瑾女士在一次小型集会上扬言要除掉清廷的走狗江亢虎,吓得他特地花钱请两名贴身保镖。1904年9月,江亢虎终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辍学回国,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涯。江亢虎回国后担任了刑部主事和京师大学堂的日文教习,开始以新派官员的身份混迹官场。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国驻北京外交官员的频频接触,江亢虎感到大清帝国内忧外困,已是奄奄一息,便一方面表示效忠清廷,一方面则暗中与反清力量接上关系,并设宴款待了进京活动的同盟会评议员汪精卫、朱执信等人。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十二月党人为反抗沙皇暴政不惜为信仰捐躯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江亢虎,并引发

      了他对无政府主义的浓厚兴趣。当时,国内并没有马列著作的中文译

      本,江亢虎便直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普列汉诺夫

      等人理论著作的英译本。1907年再度赴日留学。在日本,江亢虎重

      新回归了无政府主义的怀抱,并系统提出了“无宗教、无国家、无家

      庭”的“三无主义”,成为中国最早鼓吹无政府主义的人之一。也是

      国内系统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人,公开宣讲社会主义。以致于毛

      泽东在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还提到:当他还是湖南省立

      师范一名学生时,就读过江亢虎撰写和翻译的《社会主义ABC》、《马

      克思主义简说》等书,从中明白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911

      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首先打响,江亢虎在北京和陈

      翼龙、李大钊等人正式发起创建了中国社会党。在江亢虎建立“没有

      剥削、民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对私有财产严加限制”口号的鼓惑下,

      不少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该党。1912年12月至次年3

      月,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为了拉拢选票,江亢虎

      跑到上海和北方若干铁路路段,组织工会,从而又在中国工人运动史

      上留下了江亢虎的大名。

      中国社会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窃国大

      盗袁世凯的不安,他决定给江亢虎一点颜色看看。1913年8月6日,

      陈翼龙被捕处决;7日,袁世凯又下令解散中国社会党。短短两天,

      形势陡转直下,江亢虎被吓破了胆,很快,他就收起垂挂在自家楼下

      的党旗,烧毁一切文件,辞去了社会党总书记兼总代表的职务。之后,

      江亢虎悄然离开国内,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客座讲师,一年后

      晋升为副教授。从此与李大钊等人分道扬镳。1921年5月,他应苏

      联政府邀请,带着妻子卢岫英出访苏联。在莫斯科,江亢虎夫妇受到了很高的礼遇,还受到了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布哈林等人的亲切接见。会见中,江亢虎热情赞颂苏联伟大的胜利。以“中国社会党”和“东方无产者代表”的双重身份参加第三国际代表大会。从苏联风光回国后,江亢虎于1924年6月重组了中国社会党,并于次年1月更名为中国新社会民主党,但这些均未能阻止他的丑陋面目为世人所知晓。原来,1925年2月,以国民党人黄郛、叶恭绰为首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公布了清室密谋复辟的大量文证,其中有江亢虎致废帝溥仪的请求觐见书以及给一些支持复辟的前清遗老们的信函。此事一经传开,全国哗然,江亢虎遭到了来自各界进步人士的痛斥。在国内已是难以立足,江亢虎不得不解散中国新社会民主党,狼狈万状地跑到了美国,再度进入加利亚福尼亚大学执教,不久又兼了密执安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客座教授。一年后,江亢虎又去了加拿大,出任加拿大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兼汉学系主任,直到1932年初才回到上海定居。1933年,江亢虎从上海来到南京,通过立法院长居正、参军长吕超找到任参军处岁计局长、财务审计长等职务的陈其采,表示了“仰慕之意”,并表示,想在大学里谋个高职,最好能进中央大学当个副校长或社会学系主任。陈其采压抑内心对江亢虎的反感,还以“软钉子”,令江亢虎悻悻而辞。事后,陈其采给蒋梦麟等人通报了情况,直言江氏不正派,不宜在政府办的大学任高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江亢虎携妻儿老小避居香港,靠译书写书以及在香港大学代课为生。世人在慢慢地淡忘江亢虎,有一个人却一直在盯着他。

      此人就是大汉奸汪精卫,他坚信江亢虎在等着自己,便派出亲信梅思平赴港,邀请江亢虎到南京参加汪伪政府。起先,江亢虎还扭扭捏捏,故作姿态地表示不能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可等汪精卫一笔甩给他40根金条的安家费后,他立即不顾妻子和亲友们的劝阻,悄悄地返回内地,并于1940年3月29日出任了汪伪政权的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列席委员、伪国民政府委员兼部长、伪考试院副院长。1942年3月就正式出任汪伪考试院院长。考试院一年就两次培训考核汪伪各级机构的文职官吏,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显然满足不了江亢虎的胃口。于是,他便利用常去上海开会办事的机会,走私黄金或倒卖文物。不仅如此,他为了赚钱,居然还充当了日本人的“笔杆子”!1943年10月5日,日本军方代表来到了南京高楼门法国使馆附近江亢虎的私宅。希望江亢虎站在所谓“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谈一谈1937年日军攻入南京后的大屠杀,即要江亢虎公开为日军暴行辩护和开脱。作为一个中国人,昧着良心为日军暴行开脱,这可是要背负千古骂名的呀!江亢虎很是犹豫,沉默了半晌,表示自己要考虑考虑。对江亢虎知根知底的日本人告辞后的第二天,就派人给江亢虎送来了10根金条和一厚沓伪币,外加一叠所谓的当时的事实真相资料。江亢虎收下了,他当年收下这些东西时的内心世界现今已无从得知,但是从当年10月中旬起,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的《“南京惨案”之我见》、为“大东亚共荣圈”合理性辩解的《国际的孔子与孔子的国际》等一系列匪夷所思、臭名昭著的奇文陆续在中国、日本发表。江亢虎的助纣为虐、颠倒黑白激起了国人的无比愤慨。历史对于奸人总是

      无情的!一心谋求高官厚禄的江亢虎的“幸福生活”转眼就结束了,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早在日本战败前半年,已预感到汪伪

      政权不可能长久的江亢虎匆匆安顿好家小妻室,隐瞒真实身份,先是

      跑到了上海,后又跑到素有“六朝道场”之称的清凉古寺,当起了和

      尚。1945年4月,狡滑的江亢虎眼瞅严惩汉奸的风暴即将来临,便

      又潜往北京隐居,指望逃避国人的惩罚。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很快就

      落空了。当年10月,国民党军统局在北京将江亢虎捕获,1946年初

      军统局将江亢虎从北京移押至南京。

      江亢虎被押送到南京后,

      与大汉奸周佛海、陈公博等人一同关押在老虎桥中央监狱。国民政府

      于1946年11月以汉奸罪判处江亢虎无期徒刑,江亢虎不服,两次提

      出上诉,均被最高法院驳回。上海解放前夕,江亢虎被移押到上海提

      篮桥监狱,直至1954年12月7日病死狱中,彻底结束了其无耻多变

      的一生。

      三、太平湖与洪宣娇

      三、太平湖与洪宣娇江南的园林最大的灵性在于水,

      西花园的水就是被称之为“璇灥”的太平湖。何谓“璇灥”?璇者:

      美玉也;灥者:泉水也。太平湖形如巨大的花瓶,花瓶是中国的传

      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过去客厅案桌上必放置花瓶,还会放置镜子,

      表示平平静静的意思,甚至中间还加上一个钟,表示终身平静。太平

      湖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谢(又称忘飞

      阁)和夕佳楼。在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由洪秀全的同父异母妹妹洪宣

      娇指使,湖的四周都用明朝南京皇宫的墙砖所砌,就像一个大池子咯。

      太平军将水池砌成瓶状,应是取平等之义。这个长公主洪宣娇是什么样的人呢?很多史学家认为洪宣娇只不过是太平天国史上一位子虚乌有的人物。最早有关洪宣娇记载的书是清末文人凌善清著的《太平天国野史》,此书文字流畅,故事生动,所以流传甚广,多家引用,并坚信有洪宣娇其人。野史也罢,传说也罢,权当故事来听: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天京事变”。发生在正当太平天国处于全盛时期的1856年夏天。天京事变是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争夺天国领导权的内讧。事变后,在天国首义诸王中,除洪秀全和石达开两人外,死丧殆尽。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使其迅速走上了失败之路。然而,导致这场内讧的竟是由于一个“生性淫荡”,“善妒”的女人吃醋所造成。这个女人便是在太平天国命运沉浮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洪宣娇。洪宣娇是洪秀全的同父异母妹妹。洪秀全的父亲洪国游共娶了三个太太,生下三子一女,洪秀全是其父二姨太所生;洪宣娇是三姨太所生。洪父死后,家道中落,儿女们为谋生各分东西。洪秀在全屡试不第的情况下,开创了上帝会,并被推为教主;洪宣娇则加盟了一个流浪艺人的团伙,四处卖艺为生。一次,洪宣娇卖艺来到武宣卢陆洞,当地的殷实农家之子萧朝贵以50两纹银为其赎身,未经明媒正娶而同居。不久,洪宣娇便鼓动萧朝贵瞒着家人,与洪宣娇一同投奔了上帝会。洪宣娇在萧家认识了萧家的常客杨嗣龙。杨嗣龙是桂平大黄江地方的大财主。洪宣娇常拉着他一同外出搜集情报,慢慢地,两人双栖双飞,又伊然成了一对情人。已在上帝会中任要职的萧朝贵不由得醋意大发,大有剑拔弩张之

      势。最后在洪秀全的干预下,杨嗣龙向萧朝贵当面致歉,萧朝贵则要表示谅解,杨嗣龙自然而然也加入了上帝会,为了表示自己愿与洪秀全同心协心,竟比照洪秀全的名字,为自己改名为杨秀清,没想到竟后来居上,坐上了上帝会的第二把交椅。为了筹措活动经费,洪秀全注意到了桂平金田村大财阀韦家。韦老太爷虽十分正统刻板,但少爷韦昌辉却是个血气方刚、好打抱不平的监生。几天后,一间由洪宣娇主持的酒馆在韦家附近开张了,东西虽好,价钱却高得惊人,一般人不敢问津,韦昌辉这样的豪户子弟则常常光顾,并在洪宣娇柔言相慰和怂恿下投到了上帝会门下,同时还捐出了一大批钱物资助。道光30年,上帝会的教徒已发展到数万人,洪秀全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号召各地教徒变卖家产,购置武器,并将人员全部编排为作战队伍,在金田村竖立起太平军的旗号。第二年攻占永安,在踞守的半年间,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都受东王杨秀清节制。作为公主的洪宣娇由洪秀全做主,嫁给了萧朝贵,暂时结束了她那“大众情人”的特殊身份。蓑衣渡口激战中,南王冯云山中炮而死;不久西王萧朝贵死于围攻长沙城的战斗中,洪宣娇则转眼成了寡妇。长沙久攻不下,太平军绕道攻占了岳州,又从水路入长江,直取武汉,并分水陆两路夹攻南京,终于在咸丰3年攻取了南京城,遂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改名天京。此间,在洪宣娇的建议下,将全部随营女眷集中起来,建立了“女营”,由洪宣娇统领。到南京定都后,又将“女营”改为“女馆”,由东王杨秀清兼任总管,洪宣

      娇则任稽查。当初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萧朝贵,洪宣娇虽也曾痛苦不堪,但很快被如火如荼的转战生活掩盖起来了。现在安定下来,洪宣娇一人独主西王府,虽是锦衣玉食,但不免孤寂难耐。整日里无所事事,她便找来洋教士跟着学习西医,凭着她的聪明伶俐,很快便学成了一手高明的医术,以行医诊病消磨时间。经杨秀清着力经营,天京城内的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太平军在外的军事进展也十分顺利,这时候,杨秀清才腾出精力来重新向洪宣娇发起感情攻势。洪宣娇已成了名躁一时的女医生,杨秀清便借诊病为由,三天两头把她接进东王府来。洪宣娇此时处在感情空寂的时候,正需要一个可意的男人来安慰她那颗躁动不变的心,对杨秀清本有旧情难忘,现在重新向她发生温情的召唤,她自然就象干透了的柴薪,一遇到杨秀清的情人,就熊熊燃烧开来。杨秀清和洪宣娇都是太平天国中引人注目的人物,现在他们出现了旧情复燃的风流韵事,自然被人们谈论得沸沸扬扬,还有好事者将艳情报告到天王洪秀全耳中。洪秀全心中暗暗盘算了一番,认定这正可利用妹妹拉拢和牵制东王,对他地位的稳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向众人表明了态度:“天王与东王同是天父的儿子,天王的妹妹也就是东王的妹妹,兄妹相亲乃人之常情,交往密切也是情理中事,用不着大惊小怪。”这样一来,洪宣娇与杨秀清的关系受到“钦定”,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了。”洪宣娇满以为从此后就可以与杨秀清做恩恩爱爱的情人了,二不料半路中杀出个程咬金,搅散了她的美梦。这个人是傅善祥,傅善祥本是南京城里的才女,生得雪肤玉肌,秀丽可人。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有了女状元,这

      第一个女状元就是傅善祥。她首先得到的一个头衔就是女馆的中团团帅,成为一两万名裙钗的领袖。然而,她对那种严格的军事化生活十分反感,做了中团团帅后,力倡改革,尽量避免让馆中成员做那些挖土挑砖的粗活,而安排给她们一些针线、炊煮之类的工作。女馆的总头领洪宣娇是从战火中闯过来的,对那套军事化的制度依然有些极深的感情。因此,傅善祥上任后推行的那一套管理措施让她左右看不顺眼,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傅善祥的职位是女馆中团团帅,官籍却隶属东王府,傅善祥既有南国佳丽的美貌,又有江南女子的柔情,天天在杨秀清身边工作,自然让杨秀清动了心思,把轻怜蜜爱悄悄转移到她身上,自然冷落了洪宣娇。此时,天王洪秀全沉缅于酒色享受,已不大管事,天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东王杨秀清手中。傅善祥便利用杨秀清对自己的宠爱,使其下令解散女馆。而女馆对洪宣娇来说,无疑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依靠,一旦化为乌有,大有风筝断线之感。于是便趁着散馆之际,到处煽动太平军将士到女馆中挑选妻妾。一时之间你争我夺,群莺乱飞,闹得不可开交。负责女馆善后工作的傅善祥回到东王府做了恩赏丞相,回想起散馆时洪宣娇的所作所为,她一时兴起,提笔写一首“无题”诗:燕子红襟矜宠贵,鹅儿黄帕助娇羞;居然小婢称如愿,有大佳人号莫愁。诗虽无题,却分明是对着洪宣娇来的。她把洪宣娇比作是娇纵一时的小婢,而自己则是有身份有来头的大佳人莫愁,无非想讽刺一下洪宣娇低微的出身和小家子气作风。这首诗很快传到洪宣娇耳朵里,她气得七窍冒烟。她拿诗向天王告状说:“这明明是瞧不起我们农家出身的太平军嘛!

      一个没有根基的女人竟敢出此狂言,说不定就是东王在背后支持呢!”东王很快听到了天王已防备自己的消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只好采取丢卒保车,趁着一次傅善祥偷吸了几口鸦片的机会,大治其罪。不但免了她的官职,还给她带上枷锁,押到街上游街示众,并打入了天牢。杨秀清本来就不是存心与傅善祥过不去,等事态平静下来便下令释放了傅善祥,并官复原职。洪宣娇醋意大发,彻底断绝了对杨秀清的幻想。杨秀清在天京大权独揽,天王洪秀全和许多太平天国将领都对他心存不满。洪宣娇看准世态人心,着力联合了一批反杨势力,其中包括天后的弟弟赖汉英副丞相、燕王秦日纲、殿前丞相罗琼树等。由于东王势力强大,洪宣娇又唆使赖汉英鼓动天王密召北王韦昌辉回京共图大事。北王从安徽战地匆匆赶回天京,这期间洪宣娇一改常态,主动走进东王府,对杨秀清表现得特别热络,杨秀清喜出望外,以为她不计前嫌,竟听从洪宣娇提议,由自己出面为北王举办一次盛大的洗尘宴。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6年七月二十七日),东王府里大摆筵席。事先,经洪宣娇安排,赖汉英带领亲兵上万人埋伏在东王府四周,罗琼树、秦日纲、韦昌辉等人都是有备赴宴。酒酣耳热之际,洪宣娇悄悄向韦昌辉递了个眼色,韦昌辉放下酒杯,“霍”地站起身,还没等东王府的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飞快地拔出腰刀,直刺杨秀清的胸膛,刀直从后背穿出。赖汉英则立即指挥伏兵冲进府来,东王府的亲兵拔刀相拒,双方整整厮杀了一天。东王杨秀清以下2万精华骨干都死在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的刀下。秦日纲也在乱战中丧身。石达开闻讯返京,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欲杀石达开。石达开

      缒城而逃。当夜,韦昌辉血洗翼王府,将石达开家眷及翼王府内人员全部赶尽杀绝。接着洪秀全下诏通缉石达开。石达开逃至安徽举兵靖难。洪秀全鉴于天京城外全体军队都归心于石达开而被迫下诏诛韦。事变平息后,石达开受合朝同举总理天国军政。洪秀全不愿交出实权,不仅没有封石达开为“军师”(太平天国掌握实权的职务),反而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甚至企图谋害。石达开忿然领兵出走。石达开走后,在满朝文武臣民的抗议声中,洪秀全不得不把两个王兄的爵位革掉以谢天下,但还是未能把石达开及其率领的几十万精兵召回天京。太平天国元气大损,最后,诸王中只剩下忠王李秀成。到同治六年六月,清军终于攻破天京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宣告结束对于天国内讧元凶洪宣娇的归宿众说纷纭。有野史说她在天京城破之日战死,也有人说她乔装成民妇,随着逃难的人群到了上海,而后又辗转随同洋传教士远渡美国,在旧金山一带开业行医。然而,只要她不死,走到哪可能都是个祸害。再看位于西花园瓶状水池南侧的石舫。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两江总督尹继善在督署中建一形状如船的屋子,其基座在水池底的泥土中,船体材料全部为大块青石,故又称石舫。类似舫形建筑,在国内不多见,北京颐和园中也有一艘。船体以上部分,为红木制作,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堪称江南一绝。乾隆皇帝数次南巡,曾多次驾临石舫休憩。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再下江南时,曾应两江总督尹继善之请,挥笔题赐匾额:不系舟。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在两江总督署原址兴建天朝宫殿,对石舫这一最古老的建筑刻

      意加以重修。除石舫底座没法改变原貌外,舫体的上半部分全部拆除重建。建成后,舫身上下均描金龙彩凤,遍雕狮虎鹿麒麟,到处刻有“王”字。洪秀全亦常上舫休息。至1864年清兵破城,将天王府烧得面目全非,惟一幸存的,也只有这一只石舫了。之后,清兵又将其恢复清代原貌。石舫的建筑风格,与整个西花园中的建筑都不同。其他的楼台亭阁,均是江南特色,即多歇山式大屋顶,屋脊起翘,秀丽轻盈。而石舫却是典型的清代北方建筑的造型,粗犷沉稳,屋顶四重叠落,平缓厚实,无翘角,酷似北方的官衙或王府宅第。清朝末年时,岸上只有一座小石桥通向石舫。而现在则成了两座桥,东西各一座,应为民国初年所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工作之余,也常登上石舫休息或与客人促膝长谈。今天的石舫,建筑风格仍保留了北方厚重样式,但石舫上的龙凤狮和“王”字及其他的一些图案,则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风格,系解放以后加上去的。四、“三段碑”与孙皓

      四、“三段碑”与孙皓过了太平湖就看到迎面龙墙上嵌着的三段碑。三段碑的原名是“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因为断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碑已毁,现存的是清代两江总督端方请名手复制而成,嵌在龙墙上,可惜只有两段,另一段至今下落不明。说起这三段碑的来历,颇为“神奇”。下面我们来捋一捋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孙仲谋都有几个儿子。孙权的儿子:长子-孙登字子高,次子-孙虑字子智,三子-孙和字子孝,四子-孙霸字子威,五子孙奋字子扬,六子孙休字子烈,最小的儿子-孙亮

      字子明。东吴共有四代君主,依次是:孙权、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孙权第六子孙休、孙权第三子-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这“天玺纪功碑”就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所立的。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孙皓的六叔)也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22岁的孙皓便被拥立继位。孙皓即位后,追谥父亲为文皇帝,并为他举行祭祀。孙皓即位之初,曾经颁发优诏以抚百姓,开仓廪以赈济贫乏:出宫女以配无妻,俨然有“明主”之德。在他即位的第二年,曹魏的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司马炎本来打算立刻攻伐东吴,但国内赞成及反对征吴的两派发生纷争,使吴国在这段时期得以苟延残喘。孙皓曾任用陆逊的族子陆凯为丞相。陆逊次子陆抗亦被孙皓委派镇守襄阳等处的边防。两人均是东吴名臣。据正史记载,孙皓曾对两人的直谏有所不满,但因他们家族势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子孙。陆凯、陆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了两位重臣,政局转坏。孙皓却不顾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而滥用民力营造新宫。宝鼎二年(267年),继位不久的孙皓在太初宫之东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昭明宫,并扩建了宫城。他诏令“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圃,起土山楼观,穷极伎法,功役之费,以亿万计”。现在总统府西花园的西部,就包括在当年东吴宫城范围内。都督何定,佞媚得宠,专为威福,吴国上下都切齿

      痛恨。而孙皓反以为他“忠勤”,进爵列侯,加以表彰。还“忌胜已者”,诛杀贤能。如掌管机要的中书令张尚善于辩论,对答敏捷,孙皓自知不如,积以至恨,便在一次宴会上假以“不敬”之罪,将他收监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他更好酒色,除自己好饮酒外,还要求群臣,不问能否,一律必需饮酒七升;并于酒后责令诸臣互相揭露各人的私生活丑事,以作开玩笑。有一个叫韦昭的官员,酒量很小,只能喝二升的酒。但是他博学多才,深受孙皓的器重。孙皓便对他礼相待,偷偷地用茶换下韦曜的酒,使之得过“酒关”。这就是孙皓开创以茶代酒的先例。韦曜为人却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里玩些“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的把戏,但一旦事关国是,由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于是当他在奉命记录关于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触怒了孙皓,竟被杀头送了命。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都是始料未及的。他的宠姬左大夫王氏死后,孙皓哀念不已,除葬送奢丽,还数月不理朝政。他的后宫嫔妃已经数千,可还要到民间去选择,甚至规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孙皓统治时期刑罚也十分残酷,甚至活剥人皮,凿瞎人的眼睛。又对山越族人民用兵近四年,掠夺人口达一、二十万,强迫他们当农奴和兵奴。终于激起了频繁的兵变和农民起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预示

      着东吴政权末日的到来。孙皓为维持他摇摇欲坠的统治,大搞迷信活动,欺骗他的臣民,妄图求得苟延残喘。吴天纪元年(277年),孙皓再一次令人秘密刻了一块《天发神谶碑》,然后悄悄地投入大江之中,在命人打捞出来以示祥瑞而大肆宣扬,这是天降神谶。“天发神谶碑”碑文荒诞不已,上有“上天帝言”、“天发神谶”、“永归大吴”等等。碑文假借“上天帝言”告知百姓:吴主继承帝位,吴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以此稳定民心,加强统治。可笑的是,才定“天册”年号的孙皓又改年号为“天玺元年”,在位16年便换了8个年号,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东吴灭亡的命运。“天发神谶碑”碑文虽然荒诞难读,但其书法则独树一帜,其笔法及体势可谓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据传碑文是华核所编、黄象所书(另一说为苏建)。黄象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江苏最早的书法大家,尤其擅长篆、隶、章草等字体,其书法当时称为“八绝”之一。黄象存世遗迹多为隶书、章草,而“天发神谶碑”碑文非篆非隶,被称为“垂露篆”,是我国书法史上少有的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时期的文字,存世极少。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雄伟,对于研究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就在孙皓“荒淫骄奢”,不修德政,又多忌讳,信天命的时侯,殊不知已经灭了蜀国并建立起西晋政权的司马氏早巳布署了灭吴的军事行动。西晋政府除任命贾充为前线大都督,派司马佃、王浑等大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和武昌等地外,还调王浚等自四川顺流东下,沿长江全线发起对东吴的攻势。东吴士兵一触即溃,节节败退。至公元280年春,晋军进

      至石头城下。孙皓被围在石头城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且又

      众叛亲离,无力抵抗。只能叫人把自己捆绑起来,再叫人用车子拖着

      棺材到晋军兵营去投降。这就是“荒淫骄奢”的皇帝的下场。唐代大

      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诗《西塞山怀古》中对这段历史抒发了感慨: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乎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桑萧萧芦获秋。西晋灭掉东吴,结束了三

      国鼎立的局面,中国又复归统一。“天发神谶碑”原来立于南京城

      南天禧寺,石刻为圆幢形,在六朝晋宋时期已断为三段。北宋元佑六

      年(1091年)移到筹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历代都受

      到较好保护,直到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在南京夫子庙的一

      次大火中才被毁。两江总督端方为何要复制天发神谶碑?现无从查

      考。两江总督署的位置正是当年东吴宫城所在地,也许是端方身处故

      地,借物抒情吧。端方任两江总督时正值清朝末年,革命浪潮风起云

      涌,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摇摇欲坠,这与孙皓当年所面临危局颇为相

      似,其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端方复制的“天发神谶碑”保存完好,

      与嵌于总统府煦园夕佳楼下的龙墙之中不无关系。文革时期,石碑被

      石灰覆盖才幸免于难。两块石碑底色黝黑,字迹清淅,手笔细腻,刀

      法老到。但是,总统府煦园内的三段碑目前只有二段碑石。碑文大

      部分均在这两块碑上,而另一块却至今下落不明,是藏匿于龙墙之中,

      还是另隐他处?这还真是个谜。据说2007年在南京夫子庙尊经阁后

      的卫山脚下,那失传多年的第三段碑石又重现了。世人不久就可一睹

      “天发神谶碑”的风采。三段碑正对着的这栋建筑就是夕佳楼,位于太平湖西侧,与忘飞阁隔水相对。傍晚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小楼,景色绝佳,因而得名。该楼为歇山式二层建筑,三面临水,楼外走廊环绕,有鹅颈背式靠椅伸入水中。楼上四面均为中国传统式的镂花窗。八条屋脊高高翘起,灵秀而雅致。与其他园林建筑不同的是,夕佳楼虽名为楼,但本身并没有楼梯上楼。如需上楼,要通过一座天桥,这座天桥建在楼外,距楼数米。穿过一木门,再沿着西花园的云墙上楼梯,始能到达天桥,过桥方能入楼。类似的建筑风格在江南园林中是常见的,但如此上楼却不多见。五、西花厅与张人骏-张佩纶-张爱玲--胡兰成

      五、西花厅与张人骏-张佩纶-张爱玲--胡兰成20世纪初叶,南京的一些官方建筑受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都争相仿效西方建筑形式,并以此为荣。该建筑就是清朝末任两江总督张人骏建造的西式花厅,建成的时间是1910年。因位置在总督署的西面,故又称西花厅。当时,国门已被西方的炮舰轰开,西方的文化大举渗透中国,建筑也不例外。这幢花厅,就是典型的仿法国文艺复兴式样,但与西方建筑不同的是,当时的西式建筑多用红砖砌外墙,而该建筑的墙体却用青砖砌筑,内部仍是砖木结构,外面再加以粉饰。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直隶丰润县大齐坨村人,谈起鼎鼎有名的丰润张家,那可是声名显赫、远近闻名。在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的百十年里,先后出现了张人骏的祖父张印坦(字信齐,进士,江苏丹阳县知县)、父亲张钧(字泽仁,江

      苏华亭县知县)、哥哥张寿曾(字容舫,内阁中书舍人)、叔祖父张印塘(进士,安徽按察使)、堂叔张佩纶(进士,都察院右副督御使)、族兄弟张志潭(北洋交通总长)、张志澂(天津市财政局长)、张嘏臣(烟台警察厅厅长)、侄女张爱玲等许多达官、名人,其中品级最高的杰出人物就是张人骏了。1868年张人骏中进士。在京居官凡30年,为人凝重,操履端洁,察史颇严。官科道时,正值堂叔张佩伦因马尾海战失败被贬,人骏谨言慎行.缄默言事,因而名不得彰。一九零三年,身为河南巡抚的张人骏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卢汉铁路黄河大桥;一九零七年担任两广总督后,主持修建了广州自来水工程和大沙头至九龙、深圳的铁路。一九零八年,支持侨商在香港开埠并亲临香港参加开幕典礼。一九零九年,为便于中外人士庐山览胜,与江西巡抚冯汝合商,同拨库银五万两,修筑了全长二十五华里的九江至莲花洞公路,成为江西省第一条公路。同年,张人骏又在南京玄武湖修复湖神庙、湖公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并重新对外开放。张人骏还在神策门和太平门之间开辟一道新门,并筑新堤直通环洲,从此游玄武湖就不必乘船。因张人骏是丰润人,所以新门取名为“丰润门”(1931年,改丰润门为玄武门,并沿用至今)。一九零九年六月,经张人骏批准,江南财政局向上海西门子洋行订购了三台一百千瓦的发电机,在南京西华门外的旗下街(今西华巷南段)建造了一家电灯厂,所发之电不仅用以供给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两个衙门的晚间照明,而且凡官绅学士商各界,如需装电灯者,“每盏独光电灯安装费为大洋五元;每盏电灯每月电费为大洋一元二角;供电时间,

      无论冬夏迟早,每晚八个小时”。从此结束了南京的油灯洋蜡历史,把南京与电这个象征着科技文明的事物联在一起,开始了南京电力史上的第一步。一九一零年十月,上海出现了金融危机,张人骏迅速抵沪与中外官商研究办法,从外商借款二百万两,从大清银行解银一百多万两,使危机得到了及时化解。张人骏不仅是政绩卓越的封疆大吏,而且是清朝大政方针的重要智囊。其中最彰显才华的当属参与清末的刑事法律改革一事。张人骏还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特别表现在两广任职期间,敢于与外强不懈抗争,曾坚决反击英国、日本、葡萄牙等列强的挑衅和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南海诸岛历来为我国疆土,光绪三十二年,日本商人西泽招集工人数百,前往东沙群岛建房居住、开矿,张人骏经过与日方艰苦谈判,终于收回了被占岛屿;光绪三十四年,为了摸清各岛的底数,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带领化验师、工程师、测绘员、医生、工人及士兵一百七十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艘军舰到西沙群岛巡察,测绘地图,查勘岛屿十五座,然后逐一命名,立碑竖国旗。其中一个岛屿就采用了张人骏家乡的地名叫丰润岛(1947年内政部审定地名时,将丰润岛改为和五岛,现为东岛)。并于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岛屿为中国神圣领土。为了纪念张人骏的历史功绩,1947年和1983年,中国政府又将位于南沙群岛西部的一个岛屿(北纬7度58分到8度02分,东经110度35—38分)命名为“人骏滩”(1980年代后为越南控制,为越南海上石油区)。张人骏还是近代教育的支持者。是书院改学堂

      这一潮流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一九零七年七月,英国人卢押到香港

      就任港督后,号召社会人士热心教育,集资捐建香港大学。在捐献资

      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两广总督张人骏慨然捐出二十万元,成为第二

      大捐款个人。正是有了张人骏的带动作用,捐款资金才源源而来,直

      到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一日香港大学开幕,共收到捐款共达一百四十七

      万多元。同时,张人骏还出资在港大设立了二十五个奖学金(每年每

      人300元广东币)。远远多于孙中山一九一五年在港大设立的五个奖

      学金。成为香港大学的奠基人。此外,张人骏还在广州建立过一所

      无线电报学校,并极力支持西医陈子光等人建立了广州光华医学堂。

      张人骏更是近代工商业的先驱。一九零九年,清廷下谕批准在江宁(即

      南宁)举办中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由新任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人

      骏担任会长。在张人骏的领导下,次年四月,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博

      览会——南洋劝业会隆重开幕,各国领事、各省官员、海内外客商等

      云集江宁,参展商品达一百万件以上,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南

      洋劝业会是清朝末年施行新政之后的一次产业大检阅,开创了中国人

      自办博览会的历史先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举。如今,

      一些曾经获得过南洋劝业会奖励的商品,仍在作为成为历史悠久的名

      牌产品被人们广而告之。在以“夜半钟声到客船”名闻遐迩的苏州

      寒山寺里,有许多书法大家的碑刻,远到宋明朝的岳飞、唐寅、文徵

      明,近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刘海粟、郭沫若。其中在钟楼的楼底中央,

      立着一桶程德全撰写的《重修寒山寺记》碑,碑阴刻就刻写着张人骏、

      程德全撰书的《募修寒山寺启》。

      也许,如果没有后来政治上

      的巨变,张人骏的总督还可以更好地做下去。可以说,是武昌起义的

      一声炮响,打碎了张人骏的一帘春梦。一九一一年十月,革命党在武

      昌发动起义,上海、浙江、江苏迅速响应。在同盟会组织的江浙联军

      的攻击下,江宁很快失守。张人骏见形势不可抗拒,遂派遣人员与革

      命党人协商,遭革命党人拒绝。江浙联军转而进攻南京,张人骏又托

      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出面与联军接洽准备投降,在又一次

      遭到拒绝后,星夜悬印封库而去,与将军铁良等逃进了停泊在下关江

      面的日本兵舰,仓皇驶往上海。于是张人骏在南京长江路上的两江总

      督署,很快变成了孙中山的总统府。

      有资料说张人骏是政治上

      的顽固派,其实那只是有些今人戴着有色眼镜对他作出的一种评价。

      张人骏的一生,最大的特点是除了保国便是忠君,对满清皇帝忠贞不

      二。满清王朝的垮台让张人骏伤心不已,但张人骏与袁世凯既是换帖

      的把兄弟,又是儿女亲家(袁世凯的长女伯祯是张人骏的儿子媳妇),

      袁世凯当了洪宪皇帝后,按理说张人骏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他不但不

      以为喜,反而痛哭流涕。张人骏离开南京后,与满清皇室贵族从事

      帝制复辟。一九一四年,张人骏退居天津,开始以诗文书法娱老。

      一九二七年正月初七,一代重臣张人骏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逊

      帝溥仪亲自到张宅吊唁,并谥名“文贞”,与李鸿章的谥号“文忠”

      相映成辉,反映了清廷对这位三朝老臣的盖棺论定。翌年二月,张

      人骏的灵柩回到了故里,埋在了生他养他的大齐坨村。从此,一代风

      云人物在外漂泊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落叶归根了。

      张人骏一生

      多子多福。他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便娶丰润韩氏为妻,生四子两女后韩

      氏病故,一八八八年又续弦陈氏,再添两子。被张爱玲称之为“三大爷”的一品大员张人骏,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侄子。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使。咸丰年间,李鸿章回乡间办团练时曾得到张印塘支持,两人共同镇压太平军,可称世交。张印塘的儿子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祖父,由于父辈的关系,受到了当时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关注。光绪五年(1879年),张佩纶母亲毛太夫人去世,李鸿章就托人邀张佩纶入幕,接着张的原配夫人朱芷芗也去世了,张佩纶回乡营葬,路过天津时,面见李鸿章,虽辞谢了入幕邀请,却接受了李鸿章为营葬之需的千两白银。这使张佩纶很感激。张佩纶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少时熟读经书,23岁便中进士,开始就是翰林,凭着一支笔,他参倒了许多的贪官,也得罪了不少的人,被誉为清流健将,名震天下。中法战争时,其以一介书生统兵与洋枪洋炮的法国鬼子对阵,兵败后被朝廷革了职,发配到了边疆。数年后,张佩纶又以一个罪臣之身,得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很欣赏张佩纶的品行与才识,有意促成他与自己女儿的婚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嫁给张佩纶做继室夫人。李菊耦时年二十三岁,知书达礼,貌美如花;而张佩纶已年届四十,据京中同僚说他已蓄须,是“美须髯”,即有一把大胡子,又结过两次婚(原配夫人朱芷芗、继室边粹玉均已去世),而且是一个流放归来的罪臣,怎么讲两人都不相配,然而如日中天的李鸿章却偏偏挑选了他当自己的乘龙快婿,留下了一段当时文人称羡的佳话。张佩纶为迎娶李鸿章的千金李菊耦,不惜

      重金购下南京著名的豪宅----张侯府。在南京的这所带花园的大房子里,张佩纶夫妇不但合写了一本食谱,而且还合著了一本武侠小说,其“诗酒风流”的豪门生活真是雅致!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就出生在南京的这所富丽堂皇的张侯府内,并在这里迎娶了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李菊耦在世时便为她的儿子张志沂定下了这门亲事。1916年,两人结婚时都是二十岁,新娘黄逸梵非常漂亮。然而,这个婚姻是悲剧。张爱玲说:“我母亲还有时候讲她自己家从前的事,但是她憎恨我们家。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黄逸梵亦是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在李鸿章淮军初建、开赴上海时,黄翼升所统带的五千水师也归李鸿章节制,是他的副手。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奉命镇压捻军,在对东捻的战斗中,黄翼升的水师驻守运河一线,阻拦了东捻的向西突围,又为清政府立下了功劳,功封男爵爵位。黄家在南京也留下了房产,在莫愁路上的朱状元巷14号,现在被称为军门提督府,明代本是朱状元府的一部分,黄翼升到南京任职后,曾将西侧厅改建为生祠,以炫耀其战功。皇帝命人查办此事时,李鸿章曾为其庇护。1894年,黄翼升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他只有一个儿子黄宗炎(另二子早夭),早年中举,黄翼升为他捐了道台,承袭爵位后,便赴广西出任盐道。这位将门之子,婚后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从长沙家乡买了一个农村女子给他做妾,有身孕后,将其留在南京。黄宗炎去广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气而亡故,仅活了三十岁。黄宗炎死后,全家人都关注着姨太太的临产,1896年生下了一女一男的双胞胎。女孩子

      便是张爱玲的母亲黄素莹又名黄逸梵,男孩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张爱玲父亲这辈人中,最辉煌的是她的“三大爷”张人骏(父亲张志沂的堂兄)。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很有才华,靠父辈的余荫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但没什么远大志向,并沾染了富贵之家少爷的所有毛病,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她虽然生身豪门,但由于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并不幸福。她缠过脚,又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沐浴欧风美雨后,她已经完全是一个新派的女性了。作为张志沂的妻子,接受了新思想的她自然无法容忍丈夫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最终两人的婚姻破裂,黄逸梵本人孤苦地死在异国他乡。世纪交替,世事变幻,张爱玲的父母搬离南京住到了天津、上海,张家的这所大宅子也几易其手。到了民国初年,张佩纶购下的这所宅子还有房子近二百间,每间房都有48平方米左右,大花园依然完好。1909年,安徽督军柏文蔚在此办起了金陵崇实学校,占用了前面几十间,后面几十间住着柏文蔚的家眷。金陵崇实学校的学生是在南京的女子北伐队成员,有500余人,请来的校长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夫人的杨步伟,当时只有20岁。杨步伟的祖父杨仁山是金陵刻经处创始人,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革命,他的学生后来有不少成了民国政府的要人,最著名的是黎元洪,柏文蔚也是他的学生。杨步伟1889年生于南京三牌楼,从小受祖父影响,同情革命,为革命党人做了不少事,而且天性耿直,办事认真果断。她上任后,将学校

      分为工业部和学业部,学业部又分两级小学和两级中学,学员在校既可以学到文化知识,也可以学习织布、机器缝纫、刺绣等技艺,目的是培养部队人才。学校在杨步伟的领导下办得有声有色,得到柏文蔚和时任江苏教育厅厅长黄炎培的夸奖,民国元老李烈钧等也常去学校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张勋攻入南京之前,办了五年的金陵崇实学校宣布解散。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向南,单层七开间,三间屋内有壁炉。朝南有一外走廊,有十二座拱形落地窗,拱的上部中央均嵌拱心石,下为铸铁空花栏杆。房屋基座有一米多高,正中抱厦向南突出二米多,顶部饰有山花,东南西三面各有一拱形门。整个建筑平面呈“T”形。正中间是穿堂,一般作为衣帽间。西边一大间,为两江总督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孙中山曾在此举行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东边第一间是小会议室,兼作会客室。第二间是办公室,后来孙中山曾在此办公。最东边一间是休息室,曾作为孙中山工作之余小憩的地方。这排七开间的大屋,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室,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在这里画上了句号。这一副大型的素描画形象而逼真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中华民国在此诞生了。这一天清晨,孙中山从上海乘火车赴南京,参加民国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职仪式在原清朝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暖阁举行。这一天,两江总督署的辕门华灯高照,如同白昼,红彩绸和翠柏交相辉映。大堂上,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和十八星旗高悬。晚10时整,就

      职仪式开始。孙中山面朝南,笔直地站在正中央,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立于左侧,黄兴、陈其美、徐绍祯立于右侧,各省代表及中外来宾一百多人分为两行,立于左右两阶。孙中山举起右手,宣读了大总统誓词。接着,胡汉民代读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汤尔和代表各省向孙中山颁授大总统印。这时,孙中山躬身敬接,并亲手启印加盖于《宣言书》等文告上。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祯受各省代表及陆海军的委托,向孙中山致颂词:“尊重共和,巩固自由,举汉、满、蒙、回、藏各族,复于平等之政,众意所嘱,至诚爱戴。”之后,孙中山答辞,表示将“竭尽心力,勉副国民之公意”。孙中山的话音刚落,全场就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中华共和万岁”、“孙大总统万岁”的口号经久不息。孙中山满面红光,激动异常,他举起双手,频频向大家致意,表示感谢。这时,北极阁的礼炮轰鸣21响。隆隆的炮声,在古城南京的夜空久久地回荡着。该建筑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以及北洋军阀时期的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国民政府成立后,也曾作为蒋介石办公室、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总统府军务局等五、西花厅与张人骏-张佩纶-张爱玲--胡兰成张爱玲1920年9月3日出生于上海。取名“张瑛”。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次年实行五院制,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大概是慕张佩纶之名,于1928年10月向张家的后人租下这里作为立法院,斛斗巷因此一度被称为立法院街(白下路那时被叫做中正街),张爱玲《对照记》中也提到此事。胡汉民在院内设立了法制、经济、财政、军事和外交五个委员会,办公室均设在西花园内,中央住宅辟为礼堂和会议室,

      胡汉民的办公室也在其中。1930年,张学良(和张爱玲为同姓“本家”)首次来南京,胡院长曾在这张侯府用西餐招待他。东花园面积较小,被胡汉民用作住宅,一家人与行政院政务处长陈融同住楼上,卫兵和佣人住在楼下。但据说东花园不太平,常常“闹狐闹鬼”,怪事接连发生,胡汉民的一位身强力壮而且胆识过人的贴身警卫又在楼内原因不明地开枪自杀,弄得人心惶惶,胡汉民终于不堪其扰,把家搬到鼓楼广场东南侧清代名刹妙香庵附近的双龙巷去了。不知“狐”是谁家的“狐”,“鬼”又是何家之“鬼”,偏偏选在这张府闹事,而且有这么大的本事,把堂堂胡院长撵跑了。1930年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母亲--黄逸梵调教的基础,所以进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爱玲”这两个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抗战期间,南京城南是毁坏最严重的地区,张家祖宅也未能幸免。后来上海的中国公学部分校友在此址复校,仅设中文、政经、法律、商学

      四系,并附设高中部,学生约有400人。家族的日趋衰败,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自然给女儿张爱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以后曾多次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守旧和改革、旧式与新式,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中,造就了张爱玲日后惊艳的文字与绮丽的风格。在1943至1945年间,张爱玲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许多的文章。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集中在此期间。解放后,张爱玲以梁京笔名在上海写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张爱玲祖宅原址办起了南京远洋航运学校,再次成为学校所在地。经过多次的战争,加上拆旧建新,原来张家旧宅的建筑基本荡然无存,只有一些石础石阶还依稀可见。张宅西花园遗址仅剩一棵罗汉松,植于清代,高约丈许,直径盈尺,虽然已经被雷电击得谢了顶,但春天一到,它必定发芽抽出新枝。可1995年春天,它竟然不再返青;也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8日,七十五岁的张爱玲孤独地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一代杰出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从尘土里开出的花”复归尘土。在

      张爱玲的生命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胡兰成。电影《色戒》据说反映的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胡兰成是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1906年2月28日生于浙江嵊县北乡的胡村,字蕊生。1927年从燕京大学退学。1936年,发生了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受到了军法审判。可他的政论暗藏玄机,引起了暗中窥觑者的注意,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开始约他撰稿。文章发表后,马上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刊物的青睐,当即翻译转载。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胡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了一篇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妻陈璧君赏识,立刻提升胡为《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此,开始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1940年汪记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大楚报》主笔。胡兰成在汪记伪政府任职期间有一位得力的副手名叫“江冠千”。江冠千原名“江世俊”,担任南京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兼社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江世俊出生于江苏扬州,是扬州富商江石溪的长子,他有个六弟叫“江世侯”,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江上青。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

      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胡兰成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的-家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可张爱玲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

      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

      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

      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

      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

      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

      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

      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

      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

      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

      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世人都

      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

      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

      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

      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

      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

      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

      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

      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

      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

      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

      原因。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

      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

      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

      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

      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

      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

      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

      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

      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

      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

      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

      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

      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

      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胡兰成之于女人,

      就如同贾宝玉之于女人一样。一样的懂得,一样的爱惜,一样的成为

      女人命中的魔星。他与张爱玲,是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

      所以才令张爱玲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完

      全倾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哪怕胡兰成在赞美她的时候,也一样的赞

      美着她的好朋友炎樱;甚至胡兰成与她在一起时,还偷与苏青密会,

      被她撞个正着。虽然心头酸楚,但也罢了,因为眼前这男子,是说过

      要给她现世安稳的。流亡路上,先是护士小周,后是斯家小娘,

      张爱玲不是不能容忍这两个女子的存在,要不,她也不会一直寄钱给

      身边总有女人的胡兰成。她是不能容忍胡兰成竟用同一颗心去爱。她

      是一个多么骄傲而不合流俗的人,她不能容忍这样的没有区别。千里

      寻夫,只为要胡兰成做出选择,但胡兰成竟不肯,只是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这才有了胡张的倾城之恋变成情天恨海。张爱玲走后终于来信,胡兰成展开信时,如同青天白日起了一声响亮,信上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1944与张爱玲结婚,1947与张爱玲离婚。这一段感情最为人津津乐道。胡兰成在抗战胜利经香港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遂成就其学问体系。1974年来到台湾,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当时叫做阳明山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开课教书,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父女,受其影响颇深。1979年他的书「禅是一枝花」在台湾由三三出版社出版。在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化,有人相当欣赏他的散文风格,有人则对他有相当严厉的评论。胡兰成于1981年7月25日在东京病逝。主要作品:《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战难,和亦不易》、《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革命要诗与学问》、《闲愁万种》、《建国新事》、《经书新语》等。《今生今世》一书,写了与胡兰成有关系的8个女人,除了后来染病的全慧文及被张爱玲取而代之的应英娣(歌女小白杨),其他的6位,书中所占篇幅竟大致相同,平均用力到如此,胡兰成还是应了他不做选择的话。《今生今世》中,确切与胡兰成有过关系的一共8位,其中民间女子5位,分别是发妻玉凤、女教师全慧文、护士小周、斯家

      小娘范秀美、日本女子一枝。剩下的3位,一是红歌女,一是临水照花的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最后则与胡兰成在日本生死相守,终老于岁月。这个女子比起张爱玲的不寻常来,竟丝毫也不逊色,她便是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夫人,上海滩的大姐大佘爱珍。因此有人说,《今生今世》乃是一部胡兰成的“群芳谱”,以如此婉媚之文笔写成的群芳谱,令后来多少女子心折不已,胡兰成上世纪60年代末在日本讲学,他的女弟子据说居然分成两派,为争宠而斗;在台北朱家隔壁讲课时,台湾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在其身边,不断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名句,女作家林慧娥等在一旁看不过去,说:“分明是想被收编进《今生今世》的群芳谱里嘛!”胡兰成之于女人的魔力,由此又可见一斑。六、“印心石屋”碑与陶澍-胡林翼-左宗棠-林则徐-沈葆桢-林启位于太平湖北端的歇山式单层建筑是漪澜阁。该阁坐落在一个岛上,四面环水,有石栏杆围绕,栏杆上有十多只造型生动的小石狮。阁南北为门窗,东西为山墙。四条屋脊翘起。有趣的是,屋脊的正中有一葫芦瓶状物体,看似装饰物,其实却不然。有一种说法是,这个瓶状物,是喇嘛教崇尚的物体,而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太平天国是反佛教的。所以清兵破城后,在重建两江总督署时,刻意加上这么一个佛教的信物,来镇住太平天国。这只是一家之言。据考证,建造者根据主人的意愿,将该葫芦瓶状物体设计为盛水之物。因总督署建筑全为砖木结构,加上历史上多次发生火灾,急需以防火为主,屋顶上这一个葫芦瓶,寓意装满了水,以此来作为镇火之物。至于瓶中有没有水,那倒

      不是主要的了。放在屋顶上,装饰反倒成了次要的。忘飞阁的脊顶也有类似的瓶状物体。以后,历任政权修缮时,都将这个瓶状物延续下来。阁的东西各有一座拱形石桥与岸相连。此阁又有一名,为“水民双鉴之轩”,寓意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传该阁曾为太平天国的机密房。孙中山任大总统时,到卧室必经此阁,孙中山常登阁办事或休息,因此也称“中山堂”。过桥右行,这位于太平湖东侧的水榭是忘飞阁。因造型美不胜收以至鸟儿乐而忘飞,因此得名。该阁三面临水,歇山式的大屋顶,挺拔俊秀。西边两角凌空伸人水中,东边屋角则与其他建筑相接。这种似不规则的造型在江南园林中极为罕见。四壁系木制镂花窗,启闭自如。水中建筑由六根圆形石柱支撑。地面以上全部为木结构。忘飞阁水中部分及陆上基座为清代建筑,应在太平天国以后重建两江总督署时所建。上部虽是清代风格,但经过民国时期修葺,成为今天的模样。桐音馆背后是大假山,大假山中藏有一宝——“印心石屋”碑。说起此碑,就不得不提到两江总督陶澍。这块“印心石屋”碑就是道光皇帝亲书赐之的。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调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三年(1823)授安徽巡抚。五年(1825),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特调任江苏巡抚,亲至上海主持漕粮海运,为清代大规模海运漕粮之始。十年(1830)升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勇于任事、为朝野所重用。十二年(1832)与小他6岁的巡抚林则徐治江苏水患,并结下深厚的情谊。十五年(1835)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官至宫保尚书、太子少保,

      道光十九年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终年62岁。谥文毅。陶澍少时,在家读书之室,曰“印心石屋”,故以印心石屋主人自居。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在乾清宫第十四次召见陶澍,君臣亲切话对,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这是对“江南第一才子”的莫大奖赏,陶澍终生自引为旷世之荣,故而陶澍以“印心石屋主人”为荣。据说,存世的“印心石屋”石匾共有六块:一在湖南陶澍原籍;一在湖南长沙岳簏山、除了两江总督署和连云港花果山的,陶澍仕官生涯流连较多的江苏扬州、无锡等地也立有此碑。陶澍也许我们不太了解,但,你知道林则徐、左宗棠吧?左宗棠,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比陶澍整整小了33岁。然而却是陶澍的儿女亲家。陶澍的儿子陶桄,不仅是左宗棠的学生而且是女婿。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比陶澍小了6岁,与陶澍曾经共事,也曾受到陶澍的赏识而被提拔,是莫逆之交。1849年秋天,林则徐从云南回福州老家养病时,路经长沙,特约在家赋闲读书的左宗棠在船上一见。是夜,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踩空,落入水中,林则徐见后,笑道:“这就是你的见面礼啊!”两人交谈之间,林则徐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遂将他在流放新疆时绘制的地图和整理的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恳恳言道:“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与你。”林公回到福建老家后,身染重病,深知来日不多,就让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极口称赞左宗棠为“绝世奇才”。从而引起了朝廷大员对左氏的注意。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

      棠没有忘记带上林则徐赠送的地图。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在清朝的政坛上有几对著名的翁婿。陶澍与胡林翼陶胡两家乃是世交,胡林翼小时候陶澍便见过他,甚是喜爱,已有心将女儿长大后许配给他。1830年,胡林翼与陶澍的七女陶静娟成亲。之后他们二人来到金陵陶澍处,此时的陶澍已是两江总督。年轻的胡林翼经受不住金陵的繁华,开始留连于灯红酒绿的秦淮河畔,乐而忘返。对此浪荡行为,陶澍却不以为然,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果然,胡林翼在金陵胡混了一年后,受其岳父教导,有所醒悟。随后与妻同赴京城,埋头苦学,取得功名,后又因进剿太平军有功,被授予湖北巡抚,在任内把湖北治理的井然有序,成为与曾国藩左宗棠齐名的清末中兴名臣。林则徐与沈葆桢沈葆桢既是林则徐的女婿,又是他的外甥。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葆桢年轻时拜林则徐为师,林则徐看他人品可贵,才识过人,想必日后也定能有所作为,便将其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了他。沈葆桢果然没辜负林则徐对他的期望,于1839年考中举人,后来他们夫妇二人在抵抗太平军过程中,并肩作战,建立奇功,被传为佳话。沈葆桢深受林则徐影响,遵从其教诲,先后担任巡抚总督等要职,功勋卓著,成为一代名臣。李鸿章与张佩纶张佩纶为清末名宦,著名清流派人物,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是旧交,两人私下关系也很亲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张佩纶作为当时有名的谏官,很少弹劾李鸿章。李鸿章很器重张佩纶,张佩纶因指挥马江抗法之役失败而被清廷革职充军,李鸿章从中疏通,尽力保全,在张佩纶获释后又将其心爱的女儿李鞠

      藕嫁与他。张佩纶虽也是清廷大员,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或许是时运不济,并未取得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那样的成就。我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则是张佩纶的孙女,可谓是出自名门大家。沈瑜庆与林旭沈瑜庆是沈葆桢的第四子,沈葆桢作为晚清名臣,封疆大吏,功勋卓著,朝廷念于此,授予沈瑜庆官职。因受其父影响,仕途坦荡,累升至贵州巡抚.当他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任职之时,有一年春天回福州扫墓省亲,顺便到林旭的私塾老师那儿串门,读到林旭的一些诗文,不禁击节称赏。有意将大女儿沈鹊应嫁给林旭。但考虑林旭家贫,犹豫未决。其好友陈衍以才士难得,力赞其成。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林旭参与主持变法,后归于失败,林旭等军机四卿入狱,后与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死时23岁。林旭与其妻沈鹊应感情深厚,他死后,沈鹊也服毒自尽。这四对翁婿里面就有两对四人林则徐与沈葆桢、沈瑜庆与林旭,同来自于一个地方:福建福州。在福建福州还出了一位著名的纺织教育家-林启。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福州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工,后任陕西督学、浙江道监察御史。1897年在杭州创办蚕学馆,为中国第一所蚕丝学校,任学校总办。对促进中国蚕丝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和养正书塾(杭州市第一中学前身)。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目的在于除去蚕之微粒子病,选

      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对全国蚕

      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

      年),林启建立了养正书塾。养正书塾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许多

      现代课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

      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

      音乐等。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

      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

      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林启为杭州中

      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以后,杭州一些中等学校陆续开办起来。

      作为文化人,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随着时问的流逝,到

      林启所在的时代,孤山的梅树已减少了许多。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

      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

      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

      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

      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他的后人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家乡福

      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

      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

      林家子孙才不得不同意把林启安葬在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门做成石

      牌坊,牌坊石柱上的对联是: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

      两浙无两;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横

      额为:古之遗爱。

      八、子超楼与林森-林徽因-梁思成(杭州)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的

      国民政府办公楼,又称“子超楼”,是总统府的中枢所在。由于这是

      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故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于一九三四年初动工,历时两年,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银元。子超楼的设计者虞炳烈,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他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专科学校,一生作品颇多,如南京“国民大会堂”等。一九三零年代初期,中国的建筑师们大胆探索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大屋顶”与西式建筑相互融合。但“子超楼”却是例外,属典型的公共行政建筑,又称现代建筑。但该楼最大的缺陷是,屋顶是平的,夏天奇热,不像同时期的大屋顶那么凉爽。以致国民政府要员们一到夏季,纷纷迁往“夏都”庐山办公。为何不在这里建一幢“大屋顶”呢?在总统府中轴线政务局大楼的正北,只有一块弹丸之地,宽度很有限。而一般的宫殿式大屋顶建筑,只有两三层,如果在这里建一幢大屋顶宫殿建筑,只建两三层,则很不经济,而要建六七层,就像是在楼顶上,扣上一个中式大帽子,也不协调。虞炳烈与林森进行了大量的沟通,把他的性格、理念和想法,领悟得很透彻,从建筑风格、用材、内部装饰上都能体现出来。比如整幢建筑的外墙,前后用材完全不同,南立面凸出部分,贴有少量的浅褐色耐火砖片,而其它三面,用的全是水刷石粉面。这种低调、节俭。与同时期建成的交通部大楼(今南京政治学院)之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整个建筑色调和谐,庄重大方,也不失精致,与周围的中西建筑浑然一体。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师虽然受到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真正的“西式建筑”。他们洋为中用,大胆地开创了具有中国“新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

      子超楼最为人称道的是独特的外形。从远处看,该楼基座大,上面小,呈完全对称,形似森字。而楼前的两棵雪松,恰恰又是一个林字。据史料记载,两棵雪松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树苗系从印度进口,价值昂贵,以寸计金。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系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时,林森植树后在树前的留影。一幢楼,加上两棵树,就是“林森”的寓意吗?这是有意为之还是人为的附会?林森处事低调,不会刻意安排,但极有可能是建筑师虞炳烈根据地形、地貌精心设计的。这正是建筑师的高明之处。一九四六年五月国民政府“还都”后,为纪念林森,文官处特为在松树旁立了一块小石碑,上书“林森手植”四字。淡泊名利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在子超楼里度过了他有名无实的政治生涯。林森(1867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中国国民党西山会议派重要成员、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3月16日(清同治六年二月十一)出生于商人家庭。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林森与李大钊等5人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主席,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林森赴京主持祭葬事,负责踏勘南京陵地,任总监修。7月1日,国民党中执委议决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林森为五常务委员之一。8月20日,廖仲恺被刺,林森通电要求缉拿凶手,任特别法庭首席检委,并主持廖的葬事。1931年12月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不久,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仅为国家元首,并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林森力持和平解决,保护张学

      良,用主席特权于翌年1月4日、2月18日连下赦免、复权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林于11月入川。1943年5月因车祸受伤,8月1日逝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安葬于重庆歌乐山双河桥的陵园内。由于林森一贯主张抗日,所以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尊敬,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并举行了公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在林园,早上起来散步时巧遇同样出来散步的蒋介石,蒋介石领毛泽东参观了林森墓,毛泽东对林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故居。这儿是一幢中式双层小楼,窗口临街,左旁只容两人进出的低窄边门,楼下是会客室。楼上是卧室兼书房,室内除书画古玩外,陈设简单,楼下也没有汽车间。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森一向步行。他是一位独身主义者,只有一个亲侄同住。无论从外观到内部陈设来说,绝不像一个国家元首的官邸,拿当时一个部的科长公馆来比,或许都要较如意里2号漂亮和宽敞得多。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而且有许多赝品),但由于是林故主席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大多是赝品的字画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福建闽侯(林森故乡)中学作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林森平日有两大特别爱好。其一是收集古玩,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他的住

      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他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他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你说这些三五元上下的古董字画能有多少是真的呢?但林森的治丧委员会在清点林森财产时最终确定将三样东西作为随葬品。第1样东西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夫人早亡,终生未续,每晚就寝前,把亡妻的一双绣花鞋放枕边,伴他睡眠。第2样东西是一把宜兴的紫砂壶。壶身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他喜欢饮茶,对于涉及自己健康的东西他是不可能用假的的。第3样东西是一个老式的旧皮箱。林森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随身都会携带着这只旧皮箱。那么这个老式的旧皮箱里到底藏着什么呢?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林森极为珍视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

      深的沉思。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

      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后来,又

      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于是关于国府主席

      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密中夹杂着恐怖。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

      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

      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消

      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

      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

      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

      向主席当面发问。爱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标对准国府主席

      的身边人。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

      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

      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

      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

      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

      了谜团。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

      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

      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

      龄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10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

      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

      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

      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

      爱护着她。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

      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并设法将表妹的遗骨收来,留在身边。在外奔波时,就敛入皮箱随身携带。一副活脱脱的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林森是福建闽侯人,闽侯属于福州市。仅近代福州林姓中,就出了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林则徐是福州人;创办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和杭州丝绸学院前身蚕学馆的林启是福州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林旭是福州人;自负而耿介的才子林纾也是福州人,他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一代才女林徽因也是福州人。其实,福州只是林徽因的祖籍,按出生地原则,她应该是个道道地地的西子姑娘。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蔡官巷,而且在杭州生活了5年。她的的祖父林孝询曾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她的父亲林长民,也生于杭州,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后来曾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是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所以,杭州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林徽因是他们的骄傲,在林徽因诞辰100周年时,杭州市政府在花港观鱼南里湖畔,矗立了林徽因纪念碑――三魂碑,纪念碑造型别致,蕴意深刻,透雕的碑身隐现着才女的倩影。林徽因之的祖父林孝恂为清朝翰林,进士出身,他本给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她从17岁开始发表新诗并爱好戏剧和绘画,后来改名徽因,是在她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后,与一同名同姓的男性作者经常相混,排印也常发生错误,于是在1931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上,由主编徐志摩将女作者林徽音改为

      “徽因”。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梁的姐姐家结婚。之后去欧洲各地考察世界驰名建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沿途的“蓝眼睛”惊奇地看着这对那时还不多见的东方情侣。梁启超也对这位儿媳非常满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的。”林徽因夫妇当时从欧溯回国后,住在北京总布胡同三号的一个四合院里。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就住在他们家的后院,遭受婚姻折磨的徐志摩也经常出入林家,这里成了他的避风港。她家的客厅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经常集聚着一批文人墨客在此高谈阔论。林徽因身边大多是男性朋友,她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几乎圈内女性都对她敬而远之。为此冰心曾写过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她。但她并不在乎,还特意将从山西带回的一坛陈醋送给冰心食用。1931年11月19日,35岁的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到北平,途中遇雾在济南附近的开山坠毁。林徽因闻听十分悲痛,委托丈夫梁思成与几个朋友亲赴失事现场参与善后处理。梁非常理解妻子的心情,他带回了一块飞机残骸上烧焦的木片作为纪念品。这块焦黑的木片显然被林徽因当做了一个生命的象征,一直将它悬挂在卧室的正中央,“徐志摩”就这样整整挂了24年,直到她离开人世。她发表《悼志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等文章,来怀念这位引领她走入文学殿堂并撞击过她少女心扉的挚友,在徐志摩去世后的三年后的一个冬天,林徽因夫妇去浙南地区考察古建筑,他俩回京时,火车途径徐志摩的故乡,在海宁

      站停了十多分钟。巧的是这天正是11月19日——徐志摩逝世三周年忌日。林徽因步出车外,独自徘徊在幽暗的站台上,想起与徐志摩相处的日子。往事潮水般地涌向心头,禁不住潸然泪下……老天是公平的,当他关闭一扇门时必然打开另一扇门。在徐志摩失事后的苦闷日子里,有一个人经常陪林徽因聊天,谈文学和哲学。这个人就是住在他们后院的金岳霖。他是湖南长沙人,比林徽因年长9岁,早年也在林留学的学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过,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192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多年来他和林徽因夫妇过从甚密,曾题赠他们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然而这种“铁三角”有一天却发生了倾斜。1932年,梁思成从宝坻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抓住了他,仿佛血液都凝固了.,呼吸也困难起来。但他还是感谢妻子对他的信任和坦白。他想了一夜,觉得自己不如老金,没有他那哲学家的头脑。第二天便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他们都哭了。林徽因将这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岳霖,没想到这个逻辑学剃经面对好机会却选择了放弃:“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此谁也不再提起这档事,老金依然是梁家的常客。梁思成感慨地说:“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经常去请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因吵架也常要老

      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情绪激动而摘糊涂了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梁思成是真正的绅士。一场对作为丈夫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大度所化解。对妻子的尊重和珍爱使他不忍心使她受一点委屈;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朋友肃然起敬。他的胸襟和情怀使他赢得人们永远的敬重。所以林徽因发自内心地说: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我仍然选择现在的家庭。”她给在美国的朋友费正清夫妇写信说:“老金和思成真好。”他们美好的人格和钟爱的事业,在相互信赖中熠熠闪光。金岳霖把对林徽因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心底,他终身未娶,远离女色。家里用的是男佣,甚至养了一群鸡都是公鸡。他无儿无女,后来是林徽音夫妇的子女照顾了他的生活并养老送终。金岳霖历任清华、北大哲学系主任,中科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1953年后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现代逻辑学创始人,著有《论道》、《逻辑》、《知识论》等。“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是他终生的信条。他在回忆录中说:“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伟大的真诚!首先是林徽因的真诚感动了丈夫梁思成,梁思成的真诚感动了朋友金岳霖,金岳霖的真诚使他们抒写着“铁三角”的友谊赞歌。建国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梁思成为该系主任。1953年林徽因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建筑学报》编委。1954年6月当选划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这以后,她已经不能在课堂上站着讲课,大半是躺在床上,给本科生讲授《中国建筑史》,为

      研究生开设了《住宅概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做了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工艺景泰蓝。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解放后的北京要搞古城改造,可是有些古建筑却面临着被拆掉的危险。作为罄尽一生精力研究和保护古建筑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忧心如焚,奔走呼号。他们制定了一份《北京城市规划方案》,提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故都紫禁城,保留古城墙古门楼等5条建议。然而市长的答复是:“中央领导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看下去,到处都是烟囱。”结果仅保留紫禁城中间没修马路外,北京的大部分古城墙,包括地安门、广安门、西直门等标志性门楼都被拆毁。林徽因的儿子、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梁从诫回忆说:那些日子,“母亲几乎急疯了,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然而统统无济于事。”有一次他母亲出席文化部的酒宴,恰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同桌,林徽因当众指责:你身为历史学家和政府官员,却保护古城墙不力!弄得对方尴尬不已。1955年4月1日晨6时20分,旷世才女林徽因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年绚丽多姿的生命旅程。4月2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同时刊登讣告,公布了由张奚若、周培源、柴泽民、金岳霖、钱伟长等13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4月3日在贤良寺举行了追悼会。年已60岁的金岳霖听到噩耗,先是沉默,说了一句“林徽因走了!”嚎啕大哭。他给自己心仪的挚友撰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他把林徽因

      的子女当做自己的孩子,跟随梁从诫生活一直到1984年去世。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基座花圈浮雕。作为她的墓碑,上方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梁思成亲自为爱妻设计了朴实简洁的的墓体。梁思成曾先后担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林徽因去世7年后的1962年,他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林洙女士结婚。可以说林徽因之以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了徐志摩。

    篇三: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南阳历代书法家极其成就南阳历代书法家极其成就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南阳的书法家人数众多,但真正见诸于史籍志书者却寥寥无几。散见于各类文献资料者,主要有以下这些,其中古代至民国年间的有(生卒年月不详者不再加注):

      刘秀(6~57),字文叔,东汉王朝创立者,即汉光武帝。刘秀不仅爱好书法,且本身的书法也颇有名。《书法论》云:“其手赐万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刘秀贵为至尊,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他的子孙,包括他的后妃也有不少善书的,见诸史册者不下10人,如章帝刘炟、安帝刘祜、灵帝刘宏、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左姬(安帝生母)、北海敬王刘睦、乐成靖王刘党。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章帝,他系明帝之子,不仅酷爱书法,且对书法有所创新。有人说“章草”就是因他而名;亦有人说这种书体为他人所创,章帝是其倡导者,因以“章草”名之。

      董作宾(1895~1963),南阳市人,甲骨文专家,1948年随国民党飞往台湾,1963年卒于台北。

      吴资玉,南阳市人,清末秀才,善颜(真卿)书。

      贾云槎,南阳市人,善隶书,宛城一些牌匾多出其手,如“人民会场”等,生于1959年。

      孔昭文,南阳市人,精汉隶书,南阳武侯祠有他的碑文。

      乐广(?~304),字彦辅,西晋南阳淯阳人。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草书,累迁侍中,官至尚书令。”《晋书》有传。

      刘璞,字子成,东晋南阳人,官至光禄勋。善行、草书。唐代窦泉《述书赋》云:“猗与子成,徇迹过名,正隶实,藁草沉轻,无常高风,虽疏复呈,犹不考之钟鼓,含律吕之音声。”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北朝宋之南阳人,书画皆有名。《书小史》称其“前后辟召不就。少文善琴书图画,行草尤工”。

      师宜官,东汉南阳人,是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书法要录》中云:“灵帝好书,征天下之工书者于鸿都门,能者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其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自矜其能。”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云:“师宜官书如羽未息,翩翩自逝。”?

      庾肩吾(480~551),字慎之,新野人,南北朝梁时官至度支尚书,草隶兼善,著有《书品论》1卷,对历代书家有独到的品评。

      王鸿儒(?~1519),字懋学,南阳人,明朝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善书,人称其字“端劲有古法”。

      李锦堂,字韩圃,清秀才,社旗人,书法颜(真卿)苏(东坡)二体,一变古法,浑厚深邃,独树一帜,社旗镇八大寨门额尽其手笔。

      赵文深,南阳人,南北朝北周时,官至承相府法曹参军,碑榜多出其手,其书雅有钟繇、王羲之之法则。今存书法作品有隶书《华阴颂》碑,碑在陕西华阴。

      伟蘧行,清廪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社旗人,长于欧字,功夫颇深,曾为山陕会馆马王殿写过“恩龙天驷”,为关帝庙写过“麟经得解”挂匾。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年八十五岁。

      张馀炎,号野鹤,清道光年间社旗人,诗画、书法皆精,尤以隶书最有名,山陕会馆大拜殿前石牌坊上的字均出其手,笔法有力,瘦硬圆熟,别具风格。

      王均,字伯平,光绪年间秀才,社旗人。擅隶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招考隶书书工,王均考取前五名。他曾在山东做官,又在南阳玄妙观修过观志,每到一处精研隶书笔法,能写一百五十四种隶书体字。

      李香山,字芳樵,能写四体字,隶书尤佳,笔力豪放,曾为山陕会馆写过《与灵地参》、《英文雄武》和《犹入圣城》三块金匾。

      陈星垣,字星垣,原名作仁,南阳县人,清末邑庠生。擅篆刻,精篆籀。为我国甲骨学泰斗——董作宾初蒙之师。

      现代书法名人主要有:

      李志敏作品李志敏(1925~1994),南阳人。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58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为法律系教授。擅长狂草,志图引碑入草入行,风格独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大观》等。著有《论书法的神韵》、《书法与诗》、《论书法的气格》等文,出版有专著《书论》。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1988年应邀在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燕园书画社社长。近年致力于草书探索,所作纵横恣肆,气势贯通。曾应邀赴日本、美国讲学,交流书艺。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刘光欣(1949~),西峡县人。现为西峡县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

      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攻隶书同时研习魏碑较多,临习《张玄》、《二爨》及北魏造像、墓志多种。作品曾参加河南省第一、二、三届群众书展,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选入《中州书画》、《河南书法作品集》等。1995年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并受到省书协表彰。亦擅长连环画,主要连环画作品有:《宜山画竹》、《政委的信》、《带响的弓箭》等。

      张志和(1958~),邓州市人。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启功指导下研究书法艺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儿女》等数十家报刊曾多次登载其书法作品。著有《三国演义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国文史中的侠客》《东方心画——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等多篇学术论文,整理校注明代孤本《三国演义》,主编并参与撰写《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史卷,出版有书法作品集《楷书毛泽东诗词》、《学生字帖》,主编五体《千字文》5册并书写楷书《千字文》等。

      王学睿,南阳市人,生前就职于南阳第一高级中学。其隶书工稳,魏书自成一格,人称“南阳魏”创始人,对后人有较大影响。

      张绍华作品张绍华(192.12),唐河县人。曾任武汉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现为江汉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美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武汉市书协顾问,中国现代民族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书画兼攻,40余年致力于书画教学工作。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曾获中国艺术界名人名作大展优秀奖;或出版、或勒石,为国内诸多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日、美、英、法、德、澳、菲、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私人或有关机构收藏。

      王刘纯(1955~),卧龙区人。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曾任河南省教育书法协会秘书长。其书法作品曾获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其书以楷书为长,兼擅行草,并习篆、隶、魏碑诸体。现为河南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专著有《通用书法教程》、《硬笔字书写技法》、《高适岑参选集》等。在各级专业报刊上发表古典文学、文字学、书法理论等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

      邱始钟作品邱始钟(1931~),南阳市人。原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南阳中国画院顾问,南阳卧龙碑林发起者兼筹委会副主任。早年临写魏碑,中年尚于右任草书,晚年临颜体及“二爨”。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或数省联办的大展,曾获全国“蓝盾杯”大赛一等奖,并选入专集。1989年作品在日本国南阳市展出。1989年传略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1995年作为编委参与《当代书画摄影大观》的编纂工作。1994年作品录入《南阳地区志》。1995年《南阳日报》和《声屏周报》先后介绍了其书法艺术成就。1996年作品收入河南省书协主编的《河南书法作品集》。

      邱零(1929~),淅川县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副会长,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新疆书协顾问。自幼酷爱书画,1946年毕业于河南省立信阳高级师范艺术科。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新疆。1958年转业后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其书法初临汉隶、魏碑,后师法“二王”,再后又取法于右任,致力于行草。

      张弢作品张青山(1968~),内乡县人。草书见长,尤以章草为上,作品曾入选七届全国展,全国正书展,全国楹联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弢,1956年生,邓州市人,中国美院书法系硕士,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河南《青少年书法》杂志编辑,现在首都师大攻读书法博士学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协副主席。

      陈默(1956~),西峡县人。其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大展赛,获奖20余次。作品有30余件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书法家》、《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等十余家报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郭国旺(1946~),卧龙区人,长期做书法艺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擅行草,原

      为南阳市文化局局长,现为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南阳中国画院院长。

      李维(1963~),社旗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理工学院教师。作品曾参加全国六、七届书法展,作品入选全国最高奖——兰亭奖。现为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高作龙(1941~),祖籍四川梁平。供职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实业开发公司。南阳市书协副主席,南阳市硬笔书法学会会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获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纪念奖、河南省楷书展三等奖。

      张兼维(1957~),南阳市人。擅长书法,尤工篆刻。书法楷、篆、隶皆可。作品曾入选全国二届篆刻展,全国印社作品联展,获“山水杯”书法大赛特等奖,现为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阳中国画院副院长,卧龙印社社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奇(1960~),笔名黑木、童伯,桐柏县人。河南省书协会员,南阳中国画院副秘书长。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西泠印社全国第二届篆刻作品评展,以及其他全国书展赛事30余次。出版有《黑木书法篆刻集》。

      马绍堂(1948~),市文联干部。多年来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书法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印社作品联展、第一届书法艺术节、北京书法周、河南省历届书法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还多次赴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交流,并多次为各界要人外宾制印,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阳中国画院副院长。

      李建华(1955~),淅川县人。他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书展七届书法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扇面书法展。获全国残疾人书法大赛二等奖,2003年作品获“杏花村杯”全国书法电视大赛等级奖。现为中国书协会员。

      柴磊(1968~),淅川县人。擅小楷,其书藏而不露,拙中见巧,其作品曾入选六、七届全国展,八届中青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尹先敦(1952~),内乡县人。现任内乡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卧龙印社理事,内乡书画院院长。自幼酷爱书法。其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草、隶见长。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发表作品600余幅;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及国际展览、大赛,获奖30余次。

      王蕴珊(1955~),笔名江月,社旗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委员,社旗县书协主席。擅真、草书。真书师法颜、柳、钟、王及魏晋写经。草书出入《平复帖》。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届书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展,先后被收入多种作品集。曾获“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大赛金奖。

      张士钧作品张士钧(1950~),南阳市人。大学本科毕业,结业于中央美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河南教育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南阳市书协副主席,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书法作品曾入选国际书展,中日书艺交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全国第三、四、五届书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展,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河南省隶书展、行草书展均获一等奖,并获河南省第二届书法“龙门奖”银奖,还曾参加河南省百家精品展,庆香港回归河南书法名家邀请展(50位)等;书艺作品被日本国成田山新胜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暨南大学艺术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陶渊明博览馆等十数家国内外单位收藏。作品及传略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中国当代墨宝集》、《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20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等20余种大型典籍。曾参撰《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45个辞条近4万字以及十几篇学术文章发表在《中国书法》、《美术研究》、《文物》、《书法》等杂志上,曾获河南省教委授予的园丁奖。出版有《张士钧书法作品集》、《河南近现代书法概览》、《艺术教育学》(合著)等书籍。

      进入21世纪,南阳书法艺术呈现出发展进步的势头,一批新人显示出强劲的后劲,张华林、王学峰、史焕泉、郝全成、鞭天有、方玉杰、周玉敏、孙文兴、沈涛、张学汉等在近年省内外的书展展赛中成就颇丰,为南阳书法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篇四: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42位名人简洁而不简单的墓志铭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

      历史长河里墓志铭可谓是各呈异彩。墓碑下埋藏的大人物世上,留下了最后的印记。下面是一些部分名人的墓志铭:

      ,墓志铭为他们在曾经生活的

      1、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3722,35,R.I.P。”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

      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2、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

      3、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

      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4、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刻的却是:

      他至死不忘,并引以为自豪的,正是他青少年时代担任的印刷工。

      印刷工富兰克林”。

      5、有一个人,生前并不算名人,但死后,却因墓志铭而成名。名不见经传的“卑贱者”,美国

      人约翰特里奥的墓碑,被他的相同国籍的作家纳撤尼尔

      霍桑在阴暗潮湿的一隅”发现。

      作家在看了刻在碑上的“凄凉的诗句”后,哀痛地说:“要想用更精练或者更感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使

      人寒心的不幸的生死与埋葬的故事,不是容易的事”:可怜地生活,可怜地掩埋,没有人哭可泣怜。地死去,

      6、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

      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

      7、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亡,

      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我的耳朵宛如对人生,对死

      8、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9、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

      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10、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

      恋爱。”

      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

      11、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

      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12、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一所不美乐女神要寻找

      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13、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

      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14、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

      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15、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16、法国文豪维克托雨果,死后葬于他父母和妻子的坟墓中间:

      希望我的坟墓和她一

      样,这样,死亡并不使人惊慌。就像是恢复过去的习惯,我的卧室又靠着她的睡房。

      17、马丁路德金的墓志铭:我自由了!感谢万能的主,我终于自由了!

      18、阿凡提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他一生讲过无数生动的故事和笑话,阿拉伯在中亚、

      和中国广为流传。阿凡提博学睿智,为人正直,幽默乐观。

      1285年76岁的

      阿凡提逝

      世,他的墓前装着一扇大门,挂着许多把无法打开的锁,门边岩石上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段话:大门关闭

      着,是为了我的朋友,大门打开着,是为了我的敌人。阿凡提不忘提醒珍重生命的朋友们好好活在世上;而

      钥匙和武器掌控在自己手中,战斗的大门一旦打开,自己将会成为敌人的掘墓人。这段碑文充满哲理和正

      义感,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19、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20、小仲马(1824——1895),法国作家,大仲马之子,以一部《茶花女》而成名。死后安葬在巴黎

      附近的蒙马尔特公墓中。无独有偶,陵墓上也刻着小仲马生前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碑文颇似哲理诗,深奥玄虚,有点像中国的禅宗味道,透露出小仲马生前是认真思考过生与死这个人生的严肃课题的,“死无穷期”,死也是人类生命的另一种生,它昭示了小仲马的生死观。

      21、宋教仁(1882——1913)近代民主革命家,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反对袁世凯

      专权。1913年3月20日晚,被袁世凯心腹赵秉均布下的凶手枪杀,年仅31岁,安葬于上海闸北公

      园。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为他的墓碑写下了简短有力的四言铭文: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呜呼!九原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已,斯之良史;铭诸心肝,质之天地。于先生的笔端,字字血,行行泪,既饱含着对宋教仁革命义举的深挚讴歌,同时它又是一篇声讨袁贼诅骂时局的战斗檄文。读罢,为之动容,且令人悲愤。

    篇五: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我们乘坐的客船财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渝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翅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汆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年需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苛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已经开始淡薄了房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埝缘故吧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关心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制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依照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闻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阻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儿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友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讲: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进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天的中国,经济进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2)

      枕着满腔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踏上了参观黄埔军校的旅途。虽讲碍于学习时刻的阻碍,参观军校所逗留的时刻不算太长。然而,我却能在短暂的参观中,领悟了非常多,心中所收获的感动也不在少数。试想,一直忍受着颠簸的客车的煎熬,突然终于被告知抵达了久违的目的地---黄埔军校,心中的那一份按捺不住的兴奋,确实非常难用简短的只言片语来描绘。我只想讲,来到长久以来只能在教科书上倾泻自己钦羡和向往之情的爱国教育基地,心中除却满怀的兴奋,更多的是感到无比的幸福,感慨很多革命先驱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所付出的一切。

      当自己的足尖触及黄埔军校的黄土之际,放眼四周,心房几乎在瞬间就被那种爱国气息

      所整体占据了。的确,古色古香的设计风格,富含昔日时代气息的座座楼房,随处可见为纪念革命先驱而做的资料展示,怎能不让人感触颇多,怎能不让人油然而生出满怀钦佩呢?

      借着布置极为恰当的灯光,迈进了一个个的展览厅,呈现在眼前的尽是过去革命先驱的种种非凡成就。想及自己本身,生活在很多革命先烈用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国度中,享受着种种前所未有的美好,我们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我,刻苦学习,好能让自己以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吗?因此,想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学习环境的好与坏,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利用学习的资源,好有什么理由去白费难得的学习光阴?因此,打那时开始,我就暗自告诫自己,我一定要以革命先驱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另外,除却馆内的种种爱国资料展览能让我感触许多之外,馆外停放的现代舰艇同样让我心中感到无比的国家自豪感。看到眼前先进的现代舰艇,我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国家现在军事实力的强大,为自己国家的快速进展感到无比的自豪。的确,往常凭借一支支小米加步枪,配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坚韧等优秀品质,我们同样能一雪耻辱,取得空前的大胜利。现在,我们依旧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优秀品质,加上现在强劲的军事配备,那么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什么会惧怕的呢?我更加地坚信,凭借着优良的军事配备,我们中国那个东方大国一定会一直繁华下去,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尽管,目前我只是一个一般的本科大学生,但我定会督促自己向很多的优秀革命先驱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我相信,这次短暂的黄埔军校之旅所收获那些感动,它们会让我受益一生,鞭策着我一直向前去完善自我。

      黄埔军校观后感(3)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不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非常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能领会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关心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

      者即是今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制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闻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个地点,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阻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个地点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依旧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尽管不用缴纳学费,然而由于军校的经费专门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闻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咨询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马上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面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事实上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返回的路上,脑中出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后来的文匠依旧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依旧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差不多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黄埔军校观后感(4)

      20xx年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用心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用心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往常历史领悟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发奋!能够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这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讲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

      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会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个性签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儿,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阻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那儿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黄埔军校的建制是领悟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之后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不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要紧标志。

      之后,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登上这山巔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体会。也遥想200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刻商贾云集,船只穿梭,几多繁华。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咱们在军校门口前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一辈子中的一段完美经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发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大概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依旧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差不多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咱们铭记!

      透过这次黄埔军校之旅,增进各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党员关注国家和党的进展。让党员们更加关注群众,服务群众!领悟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两会前后的时事,尤其是国家以后进展的方针和政策。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党员领悟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埔军校观后感(5)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制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民族的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眺望不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么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去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船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青年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差不多开始淡薄了,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缘故吧。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不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我们一一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来此参观的人很多,然而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足步也放得专门得慢,老人们看得仔认真细,回忆着相关的往事;中年人,看得明明白白,议论着那时的时事;年青人、小孩,走马观花,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也许每个人都在沉思,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人一辈子的方向,才可不能彷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大门之外。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不拔的品质都对我们的人一辈子,对我们的民族有着专门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都能够在黄埔精神中得到启发。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结束了,而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悟却刚刚开始,

      我在沉思,任何一个文字组成的任何一个语句,在不同的时代应该会有不同的诠释吧!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过去的成绩和失败只是自己所走过的一段路的印证,想要自己的梦想连续下去,那就要走下去,即使到了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想放弃的那一天,看看周遭,前进的人依然那么多,自己又为何不能坚持?

      路,一直都在!理想还未实现,我们努力!

    篇六:国民党三大书法家

      难得一见的国民党元老大员们书法(太全了)

      于右任蒋介石书法作品蒋介石

      孙中山书法李宗仁书法

      ·李宗仁:叶落归根

      蒋经国书法

      汪精卫书法

      孔祥熙书法墨迹

      陈立夫书法张自忠

      冯玉祥书法

      杜聿明书法

      戴安澜书法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唐淮源(1884年一1941年),云南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人(后迁居江城镇),字拂川,亦作佛川。是中国牺牲于抗日战争的高级将领之一。邹鹏奇(1908.3—2005.6)抗日将领,国民党上将。字东宾。1908年生于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三期。身经北伐、抗日、戡乱,共参加二百余战,是有名的常胜将军。历任国民党军第九十九军团长,275团团长(任内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全歼日军第13骑兵联队而被喻为九战区“老虎”团长),92师副师长,99师师长,99军军长。一生都坚决主张抗日,多次率军杀日寇于全胜,军中尊称其为老虎军,现在庐山仍立有国民党99军抗日牺牲战士纪念碑。

      张发奎(1896—1980),字向华,广东韶关,客家人。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

      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徐培根(1895-1991),字石城,浙江象山人,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次长,著名军事理论家。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三年内战时为白崇禧的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后,任阳明山“国防研究院”上将主任十二年。孙桐萱(1895年1973年~)将军朱庆澜(1874年~1941年)著名抗日将军、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黑龙江督署参谋长、抗日救亡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

      桂永清书法

      马鸿逵书法

      马步芳公馆书法

      胡适书法

      郑介民书法

      胡琏

      .黎元洪题首册

      曾琦书法绘画作品

      陈布雷书法

      小诸葛桂系军阀白崇禧书法宋美龄书法

      吴国桢书法·刘峙书法

      抗日名将薛岳将军的题词局部国民党抗战名将孙立人书法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国民党著名起义将领沈醉先生书法作品

      何应钦书法欣赏

      戴季陶书法

      吴稚晖(1865~1953)篆书吴稚晖

      图片1于右任书法名家书法墨宝:(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复旦大学创始人)于右任《1953年写●书法手札》胡汉民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汉民书法对联立轴胡汉民

      胡汉民民国--胡汉民--书法

      中华民国第一任行政院院长、著名学者——翁文灏书法作品

      陈果夫书法局部孙科书法横披

      宋子文书法

      名人墨迹:(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

      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人,国民党元老。委员长的拜把子兄弟,在日本求学期间,为蒋介石的同学,还加入了同盟会。先后参加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多次重要活动,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在国民党政府中也一直身居要职,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傅作义-----原华北剿总总司令,第12战区司令长官。徐永昌----原国民政府军令部长、

      国防部长。

      民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书法

      [国民党高级将领]雷寿荣-书法中堂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阎锡山】书法

      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书法国民党高级将领、同盟会会员田润初四尺整纸书法墨迹

      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书法(图1)张灵甫将军书法顾祝同书法作品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书法欣赏

      国民党元老,陈诚先生书

      中国国民党军将领--钱大钧

      国民党将领杨逢年

      国民党将军黄杰书法

      马英九书法

      吴伯雄书法胡宗南书法

      国民党高级将领墨迹选

      近日,笔者在市档案馆发现一张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于民国二十九年签发的抗日征兵动员令。

      将军墨迹【2-2-24】原国民党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和宿县城防司令张绩武书法:业精于勤

      谭泽闿

      谭延闿

      谭延闿余俊贤,(1902--)广东平远人。中山大学毕业。初任国民党中*组织部干事,后参与海外党务作业历任南洋荷属(即印尼)总支部委员印尼《民国日报》总编辑,中*党部组织部总干事、海外组织科科长、广州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中*五、六届中*执行委员、侨务委员会教育处长

      国民党陆军中将关麟征将军书法一幅

      雷寿荣-书法成济棠----原国民政府两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何成浚----原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副部长朱绍良-----原第8战区司令长官、福建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原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将军--张世光书法国共领袖的书法题词(组图)http://tupian.baike.com/9086/15.html?prd=zutu_next

      张华夏"八一建军节"书法作品

      转载网络一老将军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8/01/content_11819245_16.htm中国中央国家老一代革命家元帅大将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领导人书法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499982.html新中国领导人及历代帝皇书法作品!太难得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5/20/8801485_342882643.shtml历史揭秘:国民党43名战犯的最后结局http://www.northnews.cn/2014/0522/1615680.shtml